近日,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發布2011年度“社會進步系列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目前最需警惕的是“轉型陷阱”。既得利益集團用“維穩”的理由拒絕改革、綁架改革,是“轉型陷阱”的主要癥狀。
這個報告客觀描述了中國社會改革的一些特征,這其實也是很多人的共識,但是很多概念仍要厘清。“既得利益集團”究竟如何理解和界定這個語辭?黨和政府在工作文件中也強調“防止既得利益集團的干擾”,民間更是經常將“既得利益集團”掛在嘴邊,這不免讓人納悶,“既得利益集團”似乎每個人都覺得不屬其中,它如同鬼魂般生長出來,無法對號入座。
報告將“轉型陷阱”跟“中等收入陷阱”做了區別,這種區別不僅沒有必要,而且還將含義做“窄”。其實“中等收入陷阱”完全包含所謂“轉型陷阱”的所有內容。“中等收入陷阱”不是一個“人均3000美金”的經濟學階段,更重要的是,它是具有社會學2MpW5GEm22AWZkUFdUOfq3uziUzMmZlwCWdVyB/vHnI=屬性,即經濟發展是有社會維度的,社會承受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只不過經濟學家看不到這一點。
改革開放發軔于計劃經濟,官員在計劃經濟時期的權力很大,但是沒有市場,權力的價值很低。改革開放增加了產權保護和經濟自由,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確削弱了官員的部分權力,但由于社會沒有形成權力制衡和透明化改革,保留在官員手上的權力的價值程度是火箭般上升,“官員是改革開放的利益受損者”的說法并不成立,因為權力占據了市場利益的制高點,它不僅自我補償而且極大地增值了。
中國的“既得利益集團”是具有某種弱開放性的,它不是鐵板一塊,比如我們可以從公務員考試大軍中理解這種弱開放性。所以韓寒近日談到“人們批判權力,因為他沒有加入其中”是有一些道理的。這種弱開放性往往構成了某種維持力量:人們會不滿地談論,但又害怕變革,覺得這將失去更多。所以,真正的改革,就不能泛化而是具體的,既得利益集團在不同時空中有不同的形態,它可以定義為“阻礙透明化和自由度”的力量。
最關鍵的問題是,在這張網中,新的改革動力或者主力軍在哪里?就像既得利益集團不是鐵板一塊,那么改革力量也不是鐵板一塊。它是不同時空下不同力量的不同面目。危機來臨,必須要以變革應對。只有在這個時期,改革的力量和面目才會真正清晰起來,不需要專家氣象員也能知道風朝哪個方向吹。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