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誤之一
第一個失誤是1946年初,對形勢是向戰爭還是向和平過渡的判斷上。從時間上來講也就是兩三個月的樣子。1月13日國共兩黨達成停戰協定后,對形勢估計太樂觀了,對和平肯定過多。毛澤東對蔣介石是很警惕的,失誤出在對美國的判斷上。毛澤東在去重慶談判前,一再說到,如果和蔣介石的和平談判不能成功的話,美英蘇可能出來干涉,干涉后還可能出現和平。毛澤東過去直接同美國打交道不多,況且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美英和蘇聯總體上還是合作的,因此,毛澤東覺得以國際力量的壓力,是可以制止蔣介石發動內戰的。
表現在決策上的錯誤,一是部隊復員多了些。1月,國共達成停戰。2月25日,國共雙方達成了雙方軍隊整編方案。3月6日,毛澤東提出部隊分兩期復員,第一期復員1/3,第二期再復員1/3。當時我軍共有130多萬人,兩期復員,就只剩下40多萬了。因此,晉察冀區在解放戰爭時期不夠得力。后來當形勢已經變化了,毛澤東發出了好多作戰指示,晉察冀轉彎子慢了一些,野戰軍沒有迅速恢復,所以打大同、集寧時,兵力不夠用。
但話說回來,毛澤東在復員問題上還是留了一手的。同樣在3月6日的指示里,他還講到要很好地安排復員,把人員和武器放到農村里,以備形勢萬一變化。
失誤之二
第二個失誤就是內戰爆發后,毛澤東從力爭打勝仗以爭取和平這個觀點出發,布置了南線和北線作戰,這是一個不太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作戰計劃。南線計劃,我們通常叫做三軍進擊津浦路,即晉冀魯豫、山東、華北3支部隊在津浦路兩側作戰,第一個階段以山東野戰軍打徐州到蚌埠之間;晉冀魯豫野戰軍打隴海路的開封到徐州段,華中野戰軍打蚌埠到浦口之間。這個計劃是進攻性質的,他的目的在于爭取大的勝利,迫使蔣介石接受和平。如果說,我們后來采取的是把敵人引到解放區來打的積極防御方針,那么1946年6、7月間毛澤東考慮的是主動打出去,是進攻方針。但那時我軍的力量還不足以打到外線去,敵人很強大的。南線計劃制定后,粟裕有個建議,他說,根據他手上的兵力,到淮南作戰有困難。一是淮南情況不熟,二是那里太窮,大兵團無法活動。相反粟裕在蘇中活動了8年,情況非常熟悉,打仗根本不用地圖。群眾條件很好,同時蘇中很富。所以他建議華中野戰軍先在蘇中打,第二步再轉戰淮南。毛澤東看到這個建議后,告訴陳毅,你們先停一停,我們再考慮考慮。
后來毛澤東說,我們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在政治上更主動,同時還可以看出敵人的弱點。后來逐步看到我們在內線作戰的有利條件很多,因此毛澤東對粟裕說,你們就在蘇中打,蘇中打了勝仗,對其他地區作戰配合作用很大,其他計劃先不考慮。到了這個時候,毛澤東看法已經變成哪里能打勝仗就在哪里打了。1946年7、8月份,蘇中7戰7捷,更使毛澤東認識到實行內線作戰、積極防御更為有利,雖然要丟掉一些地方,但丟掉地方并不可怕,關鍵是消滅敵人。到10月1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的《三個月總結》明確指出:過去3個月,已殲敵25個旅,今后要繼續按照現在的辦法打下去,殲滅敵人第2個25個旅,“我軍必能奪取戰略上的主動,由防御轉入進攻。”
毛澤東的軍事思想,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打運動戰。運動戰最能把人的靈活性、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最高程度。運動戰的目的就在于不拘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以消滅敵人為目的。蔣介石占領延安后很得意,毛澤東卻說,那是蔣介石失敗的開始。所以,南線計劃的制定,是一時的失誤,而南線計劃的很快改變,卻是符合毛澤東一貫的軍事思想的。同時說明毛澤東善于從下面吸取合理的建議來修正自己的決策,這一點也是蔣介石所不及的。蔣介石是個很剛愎自用的人。
失誤之三
第三個失誤是1948年初毛澤東要粟裕率領3個縱隊挺進江南。
1947年7月至9月,劉鄧、陳謝、陳粟3路大軍挺進中原到10月全面展開,把內線的敵人調到中原戰場,使我軍在山東、晉南、陜北等內線地區形勢好轉,并逐步轉入反攻,收復了許多失地。毛澤東從這個經驗里認為,如果把戰場繼續引向蔣管區,中原地區的局勢可以改觀。因為當三軍在中原地區完全展開后,蔣介石把主要兵力又都集中到中原,中原出現了僵持局面。為了打破這種局面,毛澤東要求粟裕準備帶領3個縱隊渡江開辟新的戰場。2個半月后,4月18日,粟裕經過慎重考慮,發了一個電報給中央,建議暫時還是留在中原地區打仗,利于消滅敵人。毛澤東接到電報后,要粟裕和陳毅來中央再研究一次。實際上,毛澤東也在研究原來的計劃究竟行不行,不然他不會叫粟裕到中央來。5月初開了中央書記處會議,批準了粟裕的意見,放棄了原先下江南開辟新戰場的計劃。
把蔣軍吸引到中原地區以改善內線戰場的形勢,這是條好計策。但想讓粟裕南下深入蔣管區以吸引敵軍一部分主力隨之南行的計劃就不同了。第一,江南多水網地區和山區,活動起來不像在中原地區那么容易;第二,中原地區已經由我軍經營了幾個月,逐漸具備了打大仗的條件,江南則沒有;第三,中原作戰可以依托后方的支援,江南則遠離后方,需要有一個很長的發動群眾、經營地方的過程;第四,原來中原戰場蔣軍的有些精銳部隊到江南后因受裝備限制,發揮不了作用,因此不一定會跟著到江南。所以,毛澤東的決策是不完全符合當時南線戰場的實際的。當然,不能說粟裕帶了3個縱隊南下后一定會出現如何如何不利的局面,因為歷史是不能憑想象假設的。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整個戰局不會有后來那樣的順利發展,有沒有豫東、濟南、淮海戰役都很難說。
這個失誤及時糾正,并沒有造成損失,只是決策過程中一度出現的偏差。在戰略決策上,毛澤東總的來說是正確的,當他做出決策之后,還時刻注意前方的變化,時刻傾聽下面的意見,逐步修正自己的決策使之更完善。我想這是比作出一個正確的決策更重要的,也是他很少失誤、走向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摘自《說不盡的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