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以來,只要是識幾個字的中國人,可能沒有不知道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本來只是蘇州城外一座普通的小寺,自從《楓橋夜泊》問世后,寒山寺名揚天下,成為千古的游覽勝地。在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塊石碑上面鐫刻著《楓橋夜泊》,這塊由清末著名學者俞樾書寫的詩碑,也成為寒山寺中的一絕。
在唐代詩人中,張繼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如果這首《楓橋夜泊》詩沒有流傳下來,今天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當時的張繼是去京城趕考的。放榜的那一天,他很早就去了張榜的地方。榜出來了,他卻沒有找到自己的名字。萬念俱灰的張繼泛舟而下,一路愁腸到了蘇州城外的楓橋附近。這個時刻,正是秋天的夜晚,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落第回鄉旅愁萬千的游子,夜半時分,寺院里傳來的幾聲鐘鳴,禪意的警醒與人生的絕境在那一刻轟然相遇。這首意境深遠的千古絕唱,是一首由詩人在最孤寂憂愁的時刻里,感受到的最愁苦的情感凝結而成的詩。正是這個絕妙的瞬間,成就了作為一個偉大詩人的張繼。一千兩百年前那次榜單上所有的名字早已經被歷史的塵埃湮沒,沒有上榜而萬念俱灰的張繼,卻因為那個愁苦的瞬間而千古流芳。
還有一個偉大的瞬間也出現在唐朝。
賈島早年因為家境貧寒出家為僧,自號“碣石山人”,后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第。后來他做了個小官,很不如意,一生沒有什么建樹。但是,作為詩人的賈島,卻因為遇到了一個偉大的瞬間而同張繼一樣名垂青史。
賈島沉迷于詩。有一次,他騎著驢琢磨一首詩:“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但他又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門”。他覺著推不太合適,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著,不知不覺地騎著驢不小心闖了官道,闖進了正從此經過的大官韓愈的儀仗隊里。韓愈的手下把賈島抓到韓愈面前問罪。韓愈問賈島為什么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哈哈大笑,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萬一門是關著的,推怎么能推開呢?再者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并因此得到韓愈的賞識和舉薦。
這樣一個歪打正著的瞬間,改變了賈島的人生之路,使青年詩人賈島名噪一時,也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并沒有什么其他建樹的賈島,也因為給中國歷史貢獻了“推敲”一詞而青史留名。
難道我們沒有那樣愁苦的階段、沒有聽到鐘聲的機緣、沒有巧遇高人大家的時刻……一定有,每個人的一生中至少會有一次這樣的瞬間,會有一次可以讓自己在歷史中定格的機會。若干年后,也許你會明了,是曾經的那一刻成就了而今的你。
千古同悲的況味,苦吟的人生至境……只有人類最真實的情感、最深沉的投入,方可打動人心,不化煙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