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城市雕塑或者說公共藝術也應運而生,但是與高速發展的城市相比,公眾眼中的城市雕塑的質量卻并沒有跟上城市的發展速度。伴隨著互聯網強大的傳播力,各地眾多的城市雕塑開始進入公眾的視野,但很大一部分都成為人們詬病的對象。從早幾年遍布國內的“頂個球”系列,到目前鎮江的“運河之母”,再到烏魯木齊剛剛拆除的“飛天女神”,這些不斷被曝光的雕塑不僅震蕩著網友的神經,而且被指責為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在此情況下,“劉開渠獎國際雕塑大展”的舉辦就顯得格外與眾不同。
說是雕塑展,其實并非一個展覽那么簡單。除了規模宏大的展覽之外,這個由中國雕塑協會、中國美術學院以及蕪湖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活動,既包含了“劉開渠獎”的評選,也涵蓋了中國雕塑論壇的舉辦。10月27日,劉開渠獎國際雕塑大展暨中國雕塑論壇分別迎來了第二次盛會,與之同期舉辦的還包括“第四屆中韓現代雕塑交流展”。
回首一年前,以中國著名雕塑大師劉開渠先生命名的第一屆“中國·蕪湖劉開渠獎國際雕塑大展”,得到國內外雕塑家的積極響應,收到全球40個國家521名藝術家的2,017件方案稿,經過評選,共有66件獲獎作品入選大展,并且在蕪湖市新建的城市雕塑公園永久收藏與展示。在此基礎上,本屆展覽繼續“創新·超越”的主題和展覽宗旨,進一步提高展覽影響的深度和廣度,繼續完善活動組織規則,使之具有更加卓越的學術品質和鮮明的藝術特色。
本次展覽的藝委會主任、中國雕塑學會會長曾成鋼介紹,今年共有43件作品參加“2012中國·蕪湖第二屆劉開渠獎國際雕塑大展”,其中國外作品8件,國內作品35件。這些作品是經過大展評委會從來自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的553名藝術家的逾2,100件投稿作品方案中認真遴選而出的。開幕式揭曉了金、銀、銅、特別榮譽、優秀、評委獎等各個獎項,其中金獎被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譚建明摘得。
對于本屆“中國·蕪湖劉開渠獎國際雕塑大展”的藝術特點,著名美術評論家殷雙喜博士總結為:入選作者體現了國際國內優秀雕塑家的代表性,入選雕塑家主要由四部分組成,一是著名的老一代中國雕塑家,他們曾經為新中國雕塑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現在又“老樹發新花”,為蕪湖市的城市雕塑發展奉獻了新的創作;二是中國雕塑界的中堅雕塑家,他們大都在中國雕塑的教育與創作機構中擔任核心骨干,熟悉國際雕塑現狀,并且有豐富的城市雕塑創作經驗;三是中國雕塑界的青年藝術家,他們是近年來涌現的創作新秀,思路開闊,對雕塑材料與形式富有創新精神,常有令人稱奇的藝術架構;第四部分則是國際著名雕塑家,其作品方案的構思具有國際性的風格,在雕塑材料的處理與形式語言方面,都具有不同尋常的現代氣息,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借鑒提供了很好的視覺樣本。
正因為如此,“中國·蕪湖劉開渠獎國際雕塑大展”的舉辦和蕪湖城市雕塑公園的建設可以視為中國城市雕塑公園發展的一個轉折性標志,說明中國城市雕塑公園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中國城市雕塑的發展雖然不乏問題與困難,但舉國重視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為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蕪湖無疑提供了一種嶄新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