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春濤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與婉約的、朦朧的上海灘故事的主人翁不同,他性格里有非常強悍的韌勁。他的繪畫發跡于海上畫派,2003年的《花之俏》至2008年的《陸春濤畫集》里的作品有太多傳統與時風的參照,但2008年《墨變》以后的繪畫,尤其是“荷塘”系列的出現與發展,已經步入了當代水墨的范疇。從陸春濤繪畫創作的演進,我們不難發現他非常清晰的三個階段:其一,是深刻精研傳統藝術的“花之俏”系列;其二,是運用現代符號與形式研究的“墨變”系列;其三,即當下最為重要的“陸春濤三千立方水墨空間展”顯現出的對于當代水墨的深入思考和嘗試。
繪畫、裝置、影像等諸多媒介是當代藝術展覽的常見形式,這些形式也都出現在陸春濤的個展中。展覽從“打破傳統展覽模式”出發,將“荷塘”作品與“荷塘”空間融為一體:諾大空間里從天頂投射到地面的水波與兩邊展線上的繪畫相掩映,陶瓷、漢服、條案、古琴、蓮蓬……古典符號都被賦予了嶄新的定義,但懷舊、經典、浪漫仍然是本次展覽的主要基調,這更像是陸春濤的精神后花園而不是一個展廳。在陸春濤的繪畫中,海平線、視平線、天際線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因為他自小就對著海天一色的自然畫畫,這樣的線條和視角也順理成章地反映在他的繪畫中。在揮灑筆墨、營造空間的過程中,陸春濤更關心的是自然、時間、歷史與現實的本質精神。這個虛實相生的異質水墨空間表述了陸春濤內心深處所體驗的多層隔膜:與真實的自然世界的隔膜,與傳統經典再造的隔膜,與質樸、瑣碎的現實生活的隔膜。
這次展出的除了紙上作品,還有瓷上繪畫。陸春濤對瓷上繪畫的嘗試大約開始于2005年,從早期反復以幾案瓶花作為母題,到現在已超越這些題材,發展至漢服、茶文化和由自己的“荷塘”系列衍生出的裝置作品。無論哪種類型,陸春濤的繪畫色彩都十分突出,這些紅、綠、灰極富個性,盡顯大氣。原因在于陸春濤在研究傳統色彩的同時還大量借鑒了西方現代和當代美學中對于色彩的認識方法。日本的礦物質顏色、英國的水彩顏色、德國的噴槍工具……新材料的使用是陸氏水墨撇盡曖昧、霸氣出挑的必要途徑。
既然涉足瓷上繪畫,與景德鎮陶瓷學院的合作是不可避免的,陶院的燒制技術使得陸春濤的瓷上繪畫更多一絲光亮和靈動。陸春濤水墨作品中的探索精神,為當代青花瓷暈染了新的風氣,筆墨與陶瓷的碰撞使室內空間誕生了新的景致,可觀可賞,可讀可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