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在北京,你很難想象這里會有這樣的天空,藍得如此純凈而徹底。而大城市的快節奏生活,也很難讓你有時間可以放下內心的雜念,躺在空無一物的房間,花上1個小時的時間,欣賞一件作品。這一切,都是美國的燈光藝術家詹姆士· 特勒爾(James Turrell)的作品《Beijing Skyspace》帶給參觀者的全新體驗。
以光影響感知
詹姆士·特勒爾,1943年生于美國洛杉磯,大學主修感知心理學和數學,后取得藝術碩士學位,曾做過飛行制圖員。上世紀60年代,特勒爾開始通過漫射光、熒光和霓虹燈進行藝術創作。那時正是光藝術在歐美興起的時代,包括布魯斯·諾曼(Bruce Nauman)、羅伯特·歐文(Robert Irwin)等藝術家開始嶄露頭角。特勒爾最著名的作品是《羅丹火山口》(Roden Crater),他將一個位于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弗拉格斯塔夫的火山口,改造成一個大型天文臺,在那里參觀者可以用肉眼觀測天文現象。
當問及特勒爾為何選擇光作為作品材料時,他說,幾千年來,光對藝術來說并非傳統的材料。你可以用畫筆去描繪光,但是卻不能像擁有金銀財寶那樣珍藏它。光是如此捉摸不定的東西,你可以用眼睛看到,但卻無法真正擁有,就像夢一樣,某種意義上它存在于人的精神層面,所以光對他來說是一種很奇妙的材料。而在他的裝置中,光僅僅是材料,真正的媒介是感知(Perception)。特勒爾說,你不能賦予天空以色彩,但是你可以通過對其施加影響,改變觀者眼中的色彩,也就是影響人的感知,這也是光在其藝術中的真正意義所在。
體驗“觀看”
一個下午,將近黃昏的時候,筆者走進《Beijing Skyspace》的展廳,仿佛進入另一個時空,這里沒有時間的維度,說不清是未來還是過去。此時抬頭,會發現天花板上有一個長方形的天藍色的色塊,除了“天藍色”,筆者無法找出更貼切的詞了,因為,你看到的就是真正的天空。
但是,僅用顏色來形容是遠遠不夠的,你會發現那一方天空是你之前從來沒有見過的,純凈、沒有一絲雜質,像是覆蓋了一層神秘的薄膜,將北京天空中的灰色過濾掉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在房間離地面4米多高的四周,隱藏著一圈燈池,里面的燈在不停地變換顏色和照射角度,作用于天花板中間的空洞,而觀看者看到的天空,正是自然光與人造光的結合體。
雖然之前已經對特勒爾的作品有所了解,但是身臨其境的感覺還是很不一樣的。躺在地上凝望天空,最初是淺淺的藍,之后黃昏降臨,隨著隱藏在燈池中的燈光顏色和角度的變化,天空開始變為丁香紫、雪青、橙黃、絳紅、墨藍……而整個房間也被光所籠罩,由淺入深,變化萬千。你會不由自主地沉浸于那些或淡雅或絢爛的顏色中,周圍沒有一個人在交談,也沒有任何外界的打擾。那個空洞,仿佛天堂的入口,代表著一種純粹的東西,它吸收了一切,包括流逝的時間,深不見底,你看不透那里面隱藏著什么。再起身的時候,一個半小時已經不知不覺過去了,頗有一種“天上方一日,人間已千年”的感覺。
特勒爾說,我們生活在我們創造的現實中,但是卻沒有意識到我們是如何創造的。而觀眾身處在這樣一個靜謐的空間,通過體驗“觀看”,可以促使其思考我們怎樣構建了這個世界。但是,就像他之前說的,他的裝置只能去影響人們的感知,比如改變人們所看到的顏色,但卻無法控制他們的感覺,每個人都可以闡釋其作品精神上的涵義,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北京,第82個城市
《Beijing Skyspace》屬于特勒爾“Skyspa
ce”系列中的1件作品,現在他已經在全世界包括英國、美國、西班牙、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創造了82件作品。這種在某個空間內,利用人造光的影響,通過屋頂的空洞觀看天空,是這一系列作品的共同特征,也是“Skyspace”名字的由來。
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創作過“Skyspace”后,此次是特勒爾第一次來到北京。此前特勒爾的幾件作品曾被藝術收藏家皮埃爾·拉格朗日先生收藏,此次也是在他的支持下,把裝置放在東景緣(The Temple Hotel)進行展出。東景緣的前身是有著600多年歷史的皇家御用番經廠和漢經廠,隱匿在老北京胡同中,經過修復,仍保持了寺廟的建筑形式。而為了達到特勒爾對裝置空間的要求,東景緣修建了一間60平米的獨立房間,設計全部出自于特勒爾的團隊,從房間的高度、燈的位置,直到地面的排水孔,每一處都非常細致。從計劃到最終完成,這一過程用了兩年的時間。
在《Beijing Skyspace》中,你所看到的不僅僅是天空和燈光的結合那么簡單。既然自然光是不可控的,那燈光的控制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實現燈光與自然光完美的結合,特勒爾和其團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設計了一套復雜的控制程序,控制系統的終端在德國,遠在德國的工作人員可以遠程控制程序,同時在北京也有專門的人員可以進行微調。特勒爾說,這一系列作品雖然形式大致相同,但是具體到每個城市,對燈光的控制是不一樣的,因為要考慮到這個城市所在地區的因素,比如季節和太陽照射的角度、日出與日落的時間、空氣中的懸浮顆粒,甚至具體到每天的天氣,這些都是設計和調整程序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天空在觀眾眼中呈現出的樣貌是一直在變動的。
特勒爾說,天空總是看上去離我們很遙遠,他喜歡讓它與人們親密接觸,這樣你就會感到置身于天空中。他還笑稱,他很喜歡人們“向上看”的感覺。現代生活的忙碌令很多人在畫廊或博物館里總是對藝術品一掃而過,卻很少有人會花時間欣賞一件作品,而這件作品或許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好機會。特別是日出或日落,隨著太陽升起或落下,天空的顏色最富變化,那時也是這件裝置最美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