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對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回顧,借鑒各階段改革的經驗,提出構建適應知識經濟要求的前瞻性會計體系,盡快將人力資源會計納入財務會計系統,完善中國特色的國際化會計制度,力圖使我國會計制度改革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 會計制度改革 會計國際化
會計制度是會計工作的規范[1],廣義的會計制度包括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和會計法律法規。我國會計制度改革開始于上世紀70年代,至今已走過了30多年的歷程。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生活中新情況、新業務的不斷出現,會計制度還需做出適時改革,以便更好的反映經濟現實與社會發展。[2]
1. 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回顧
1.1國營企業會計制度改革
建國以來,由于林彪、“四人幫”推行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極左路線,我國會計工作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這種局面一直到1973年財政部發布并實施了《國營企業會計工作規范(試行草案)》后才得以控制和改善。1980年財政部在總結歷史經驗和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當時的會計規章制度進行了全面修訂。這一階段的變革反映了我國在會計制度改革方面為克服文化大革命遺留下來的混亂局面所采取的措施。但是,由于我國經濟改革剛剛起步,制度改革還不可避免地帶著計劃經濟的烙印。
1.2適應中外合資企業以及新的經濟形勢的會計制度改革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打開了閉關自守的大門,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大量出現,并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為此,財政部從1979年底開始著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的制定工作,1985年正式發布并實施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和《中外合資經營工業企業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同時,西方國際財務會計制度的大量引進,使我國廣大會計理論工作者和會計人員開闊了眼界,接觸和學習了國外的先進方法和制度,為以后與國際慣例接軌奠定了初步基礎。
1.3與國際通用準則接軌的會計制度改革
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發表南巡談話后,財政部先后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財務通則》以及13個行業的企業會計制度和財務制度,標志著我國企業會計制度與國際通用準則接軌。這次改革主要致力于五大方面:一是改革了會計等式;二是改革了會計報表體系;三是“明確了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則”[3];四是對部分會計科目進行了修改;五是初步采用了國際通用的會計核算方法。這次會計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起了我國會計制度的框架,大膽借鑒了國際會計慣例,基本上實現我國會計制度與國際通用準則的接軌。
1.4以體現中國特色并與國際慣例相協調為主導思想的會計制度改革
隨著我國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逐步擴大,2006年財政部公布了一項基本會計準則和38項具體會計準則。執行該39項會計準則的企業不再執行現行準則、《企業會計制度》和其他制度、辦法等[4]。這次改革的口號是“體現中國特色,與國際慣例相協調”。其主要舉措包括三大方面:第一,回避公允價值以防止企業通過改變資產用途來啟用公允價值、改變賬面價值形成虛假收益;第二,實施非常活動收益跳過利潤表以避免因非常活動產生的高額利潤誤導報表使用者;第三,對持有資產普遍計提減值準備以強化投資者的危機意識 [5]。明確了當合理性(相關性)與可靠性出現矛盾時,會計規范要向可靠性傾斜,防止虛假信息誤導報表使用者做出錯誤的決策,損害投資者利益。
2. 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展望
2.1構建前瞻性會計制度
隨著知識經濟興起,要求會計制度的制定須“體現市場經濟發展的未來趨勢及其規范化的要求,即具有前瞻性,以便能指導和規范不斷出現的新業務、新事項的會計處理”[6]。構建前瞻性會計制度不能僅僅局限于手工操作條件下的會計規范,還必須考慮電算化條件下的風險防范及會計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問題。筆者認為,要解決現實性與前瞻性這一矛盾,會計制度設計方式必須以基本原則為基礎。這就意味著,財政部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的制定不應過細,要著眼于整體制度框架的建設,對重要業務事項的會計核算提出原則性的規定與要求。只有具備前瞻性的會計制度,才能適應社會的變化。
2.2研究和建立人類資源會計制度
人力資源從本質上看,它是企業的一項長期資產。但是由于在人力資源的計量還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主要是人力資源潛在價值的計量和勞動者權益的合理分配),使它的發展受到了限制。我國應加大對人力資源的信息披露方法和方式的研究。人力資產與其他資產相比有其特殊性,很難將其確定在某種計量模式上。而應是多種計量模式的有機結合,即精確性計量(歷史成本模式)和模糊性計量(經濟價值法)的結合。這種結合型計量模式的運用,既是解決收入分配公平性、公正性和效率性的需要,也是知識經濟時代對會計提出的新要求。
2.3完善中國特色的國際化會計制度
中國會計面臨的國際環境特征在不斷發展變化。自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財政部就已經開始參考和借鑒國際通用的會計準則和法規。但這并不代表照搬或仿效任何別國的會計模式,而應該真正深入研究我國會計未來將面臨的環境特征,“把握借鑒國際慣例和考慮中國國情的辯證關系”[7],提出中國會計改革與發展必須體現中國特色這一基本指導思想。這就要求我們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引進和吸收國外會計的先進思想與技術方法,并盡可能地與國際會計協調的基本進程相一致。
參考文獻:
[1] 孫光國等.會計制度設計[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1.
[2] 杜雪花.關于我國企業會計制度改革的探討[J].北京經濟,2012,(12).
[3] 欒甫貴.我國會計制度變遷的路徑分析[J].財會通訊,2005,(1).
[4] 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1.
[5] 陳敏,陳金艷.我國會計改革及其利弊分析[J].財會月刊,2006,(6).
[6] 胡聽.論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完善[J].科技信息,2006,(1).
[7] 劉玉廷.全面推進我國會計改革[J].中國農業會計,2002,(2).
(作者單位: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會計系)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