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會計誠信是社會誠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社會發展的內核,會計誠信需要必要的前提和條件。本文試圖回歸誠心的本源,探究會計誠信的要求和意義,從四個層面道德層面、社會責任層面、社會誠信的氛圍以及成熟、健全的法律制度來保護和約束,論述加強會計誠信是一個艱巨的、復雜的、長期的系統工程。
【關鍵詞】 會計 誠信 道德
前言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資本市場作用越來越明顯,會計信息對配置社會經濟資源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然而會計誠信的缺失,嚴重影響了會計信息質量和會計界的聲譽,增加了交易成本,加大了企業生存的危機,降低了經濟運行效率。會計誠信問題已經受到了全社會更廣泛的關注。加強會計誠信,還需要回歸誠信的本源,去探究會計誠信需要必要的前提和條件。
1. 會計誠信的涵義
1.1誠信的涵義
誠信在我國古代就是被非常看重的美好品質。誠的原意是客觀真實,無妄無欺。信的原意是人言謂定,誠實無欺。“誠信”二字互文見義,被古代人認為是為人處事、社會交往、治國理財之根本要求。在現代社會誠信屬于道德范疇,指誠實不欺,講求信用,強調人與人之間應該真誠相待。誠信是為人之道,是立身處事之本。
1.2會計誠信的涵義
會計誠信,是社會經濟關系的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傳統“誠信”理念的發展與延伸,它要求會計人員立足會計實踐,力行誠實守信。它包括四層含義:會計人員要以誠待人,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會計工作要是事求是,不弄虛作假;數據要真實,計算要正確;嚴密保守因工作關系獲取的機密。
1.3會計誠信的要求
會計誠信要求會計人員在執業活動中講求信用,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進行真實、完整的會計核算。即根據原始憑據,按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要求記賬和編制會計報表。會計信息必須真實完整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這是對會計的基本要求。會計誠信是會計對社會的基本承諾,即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地把各項經濟活動反映出來。
2. 會計誠信的意義
誠信是市場經濟活動的基本準則,會計誠信是社會誠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會計誠信非常重要,但現實中會計誠信缺失,會計做假賬的情況時有發生,失真的會計信息,會使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發生決策失誤,發生會計信息使用者違背真實意愿的交易行為,嚴重侵害會計服務對象的利益,影響社會穩定,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影響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會計誠信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將成為阻礙我國市場經濟順利發展的巨大障礙。維護會計誠信原則,提高會計誠信水平,建設會計誠信關系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會計誠信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基礎,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會計之本。我國會計界誠實守信的典范、中國現代會計先父潘序倫先生指出“立信,乃會計之本”,把信用作為會計工作的生命線,誠信不僅是一種資源而且與重大利益相關。守信者會得到利益,而失信者必將付出代價。作為商業通用語言的會計及會計工作,在整個經濟運行和經濟管理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誠信強調的是內在品德的修養,追求的是人格高尚,境界崇高,更側重于精神方面的追求,誠信更多停留在“自省”、“自律”程度上。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既是道德資源,又是經濟資源,在保障交易正常進行中具有重要作用。進入市場經濟后,社會分工的細化和交易方式的發展,誠信也被賦予了更多的物質內容,從道德追求進入到物質生活領域。
3. 建立會計誠信的前提和條件
會計誠信同社會誠信一樣,作為社會發展的內核,會計誠信需要必要的前提和條件。
3.1謹守職業道德
會計誠信屬于社會道德范疇。其執業活動更多的是以道德因素來體現的。它要求會計人員需要原原本本地反映現實經濟活動,提供真實、公正的會計信息,完善會計信息質量和優質的會計服務。在復雜的社會經濟生活中,面對經濟利益的誘惑,謹守職業道德,不出賣人格和尊嚴。我國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容包括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客觀公正、堅持原則、提高技能、參與管理、強化服務等八方面的內容。會計行業承載著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責任,會計守住操守,捍衛誠信,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維護會計法律的尊嚴,為我國的會計事業做出積極貢獻。
3.2承擔社會責任
會計誠信,從社會的層面講,就是要求會計從業者在其執業活動中踐行自己恪盡職守的諾言,為社會、 國家、百姓提供科學、準確、公正的會計信息。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在執業活動中守住誠信, 兌現對社會、對人民的承諾,在壓力面前,敢于維護公理;在利益面前,勇于選擇正義。用行為撐起會計誠信的大旗,履行好應盡的職責。
3.3社會誠信的氛圍
會計誠信需要良好的社會氛圍來烘托。倡導這種氛圍的主體應該依次為國家、社會、個人。國家通過法律法規營造造假者受懲,誠實守信獎勵的氛圍;社會營造捍衛公眾利益,履行反腐義務,播種誠信法則的風氣;個人要有爭做堅守原則,廉潔自律,誠實守信的楷模。會計主體承擔起社會和經濟責任的共識,良好社會氛圍的烘托,國家誠信體系的保障,三者有機結合,需要思想、理念的統一,行為、目標的一致, 社會誠信的氛圍必然會建立起來。
3.4成熟、健全的法律制度來保護和約束
保護,是要運用法律的公正來支持會計人員的誠信行為,約束,是要在法律框架內制定和推行“失信成本”遠高于“守信成本”的懲治制度;確立以無限責任承擔過失或欺詐造成損失的賠償機制;形成會計人信用記錄體系,強化道德威懾。有了這種約束的保護,我們就不會過于擔心我們所處的世界,誠信會讓位于功利主義,“會計原則”會衍生為腐朽的“計量藝術”。因為,法律的威嚴和道德的自醒會促使廣大會計工作者更加珍惜誠信,更加珍重會計人的生命。
結束語
加強會計誠信是一個艱巨的、復雜的、長期的系統工程,不是朝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靠會計自身就能做到的。但是只要每個人都能認真做到誠信待人,誠實做事,會計誠信必將回歸本源。
參考文獻:
[1] 熊紅勝.會計誠信問題的再思考[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04.
[2] 滕飛,趙瓊.論會計誠信的缺失與重構[J].財政監督.2011,35.
[3] 馬劍秋.關于強化會計誠信的思考[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
[4] 王曉梅.淺談會計誠信[J].甘肅科技縱橫.2012,03.
(作者單位:牡丹江市郵政局)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