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基于網絡視角闡釋了產業集群分工協作網絡所導致的資產專用性風險、資源共享網絡所導致的創新惰性風險和根植性關系網絡所導致的封閉性風險,論述了網絡視角下的產業集群風險傳導原理和特征,并提出了產業集群風險規避路徑:資產專用性風險規避--模塊化、創新惰性風險規避--創新激勵、封閉自守風險規避--動態開放和風險擴散規避--風險管理。
【關鍵詞】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風險 網絡
產業網絡由三大要素構成,即行動者、行動和資源。行動者是產業網絡的主體,包括生產者、批發商、運輸商、零售商和消費者等,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包括政府、中介組織等;行動是行動者之間進行物質和信息資源流動的過程,伴隨著產品價值的增值和價值鏈的形成;資源包括物質資源、人力資源、金融資源以及信息資源等,同時行動者之間的關系也是一種資源。產業集群實質上就是一種產業網絡,在這個網絡中,行動者是分布在不同價值鏈上的競爭性或互補性的企業、中介組織、大學、研究機構和政府等。它們通過行動構成產業網絡。產業集群中的行動是行動者依據專業化分工協作原則,通過整合集群內外資源在生產及交易過程中創造產品、服務和集群集體效率,在新制度經濟學中,產業集群是一個稠密的地方企業網絡。[1]
1. 網絡視角下的產業集群風險研究
產業集群內部的各主體在地理臨近的區域進行合作、研發和生產,相互提供不同的產品和服務,會表現出一定的網絡形態。產業集群網絡性風險的實質就是產業集群自身因素及企業相互關系所造成的風險。[2]當前產業集群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側重對產業集群網絡性風險分構建基本框架,側重從“社會資本”、“根植性”和“網絡結構”等新經濟社會學理論去探究集群的演進過程,側重從集群網絡對環境動蕩的適應能力方面去分析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并在上述方面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在產業集群網絡性風險框架研究方面:蔡寧、楊閂柱、吳結兵 (2003) 從合作的網絡結構、網絡資源和網絡主體活動及其相互影響等維度分析了集群風險來源,闡釋了 “網絡結構風險”的分析框架。[3]王發明、蔡寧、朱浩義(2006)進一步深化了對網絡結構的研究。通過“集聚程度”、“平均最短路徑長度”和“度分布”等指標對集群網絡結構進行度量;[4]在產業集群“社會資本”和“根植性”研究方面:Harrison (1994)認為網絡關系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潛在風險,在共同的文化氛圍中,網絡力量基礎的脆弱性會破壞集群的持續發展。[5]陳金波 (2005)認為社會網絡的知識溢出效應使有效的創新難以得到應有保護,所導致得“搭便車”行為抑制了產業集群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企業違背法律道德的不良行為像傳染病一樣在企業之間傳播,而產業集群的社會網絡特性某種程度上會提高了這些負面內容的傳播速度和范圍。[6]陳立榮、鄭昭(2007)認為企業集群內大量企業通過根植性關系形成網絡,這種網絡關系可以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同時也可能導致整個產業集群的封閉自守式結構;[7]在集群網絡對環境動蕩的適應能力的研究方面: Prouder(1996)認為在環境動蕩中,集群中企業對外界的反應能力降低。[8]Grabher (1993)通過對Ruhr鋼鐵業集群的研究,將區域鎖定效應分為 “功能性鎖定”、“認知性鎖定”和“政治性鎖定”三種。[9]Giuliano (1998)認為“政治性鎖定”,導致了某些集群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而走向衰落。[10]王發明等 (2006)認為,創新有利于規避區域鎖定風險,加大集群的生存機會,但也可能會牽連到組織的各個方面,當各種調整交織在一起,對組織整體來說其影響是不確定的。[11]
2. 網絡視角下的產業集群風險形成原理
2.1產業集群分工協作網絡與資產專用化風險
如前所述,產業集群內的企業要在臨近區域內提供不同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同一市場的客戶需求,因此產業集群以最起碼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為特征。專業化分工協作要求企業間廣泛合作,即企業集群中的網絡在特征上會呈現為合作性,但中小企業與垂直一體化的大企業也可以基于原料、分包、服務等關系共生。專業化分工使區域集群內企業以最優規模進行生產的同時,也提高了產業價值鏈縱向分工各環節的資產專用性。隨著企業集群的不斷成熟,集群企業分工高度社會化和專業化,集群內企業逐步實現以最佳分工、最低成本和最優規模進行生產。產業集群內各企業沿產業價值鏈的專業化分工協作,打破了單個企業縱向整合式經營結構,使產業價值鏈不同環節由專業性企業組織生產制造,從而使產業不同環節由不同專業化企業以最優規模進行經營運作,大大提高了企業以至整個集群的生產效率。與此同時,集群內部沿產業價值鏈的縱向專業化分工,使企業的資產專用性大大提高,各環節企業的依賴程度提升,一旦集群產業價值鏈上某一環節的銜接出現問題,就會在傳導機制的作用下產生“多米諾效應”,威脅整個集群經濟,甚至危及區域經濟的穩定發展。[12]
2.2產業集群資源共享網絡與創新惰性風險
資源的相互依賴是集群網絡形成的基礎,資源的共享是集群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但集群的競爭力并非與競爭強度正相關,而是存在有效范圍,并取決于競爭收益與競爭成本的動態平衡。競爭收益主要表現在技術創新、提高歧異化能力和增加需求方面。競爭成本主要是本地企業間價格戰,它不僅削減了利潤,甚至出現惡性競爭,損害集群整體的利益。產業集群中的資源主要包括社會資本、知識和技術以及信息等。資源共享在使企業集群獲取外部規模經濟的同時,也滋生著集群內企業的創新惰性,出現“搭便車”和產品雷同,進而出現惡性競爭。集群的網絡結構與地理的空間臨近,其協同效應更加明顯,所滋生的外部效應大于其它經濟實體。協同效應與外部效應的相互作用增強了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同時也提高了集群內部知識與技術的外部溢出。[2]62集群內部知識與技術的高度外部溢出性,使得大部分群內企業自身不愿意投入資源搞自主創新,而選擇“搭便車”,催生了企業的創新惰性,損害技術創新者的創新動力。集群內企業“搭便車”行為誘使大量企業熱衷于技術模仿,甚至是簡單的外表模仿,導致產品趨同化。一旦市場飽和,在組織化程度低,缺少必要的價格協調下,企業之間競相壓價,形成惡性競爭,勢必影響企業集群的持續發展。除了知識和技術之外,社會資本也是產業集群存在的重要資源。在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若社會資本仍然簡單建立在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同學關系和朋友關系等私人關系之上,它就可能演化為保護傳統,維護落后的力量,從而抑制創新,引發惡性競爭,削弱了集群整體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
2.3產業集群根植性關系網絡與集群封閉性風險
企業集群內大量企業通過根植性關系交織成的網絡關系能夠降低企業交易成本,也可能導致整個集群的封閉自守式結構。[7]個人關系及其社會網絡關系對產生信任、建立期望和實施規范等方面有重要影響。[13]首先,交易者在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規則約束下,可以降低合約簽訂成本,節約監督合約實施成本,減少機會主義成本。其次,產業集聚可以吸引大量專業化人才和供應商,降低企業搜尋成本。再次,通過網絡關系,可以使企業便利地了解技術、管理、營銷和服務方面的發展動態,降低企業信息搜尋成本。[14]社會網絡理論認為,社會關系既可以對經濟行為產生積極作用,亦會產生消極影響。大量企業集群通過社會關系交織成內聚性區域網絡?;凇靶湃巍苯⒌钠髽I網絡關系是企業集群的本質特征,體系為根植性。而這種根植性的社會網絡關系使得企業在決策行為中既要考慮經濟利益,同時也要充分考慮情感與關系的成分。這種網絡性關系在促進交易順利進行,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時也增加了外部企業進入集群和集群內企業退出的成本。集群內的社會關系越緊密,表現出根治性的時候,耗費在集群內部聯系上的時間資源就越多,與網絡外部之間的聯系時間就越少,新的信息資源流入網絡的難度就越高,產業集群的封閉性就越強。而且過度根植性會導致鎖定 現象的發生,集群企業根植在類同的文化氛圍中,在集群形成階段可能是促進創新的要素,但后來可能成為“區域鎖定”的根源。由于結構、功能、知識和信息的“鎖定”,產業集群與外界組織之間缺少溝通和交流,使產業集群組織僵化、規??s小,制約產業集群發展。
3. 網絡視角下的產業集群風險傳導原理
3.1網絡視角下的產業集群風險傳導要素
產業集群風險傳導是指集群風險在風險因子的作用下,通過一定途徑從一個節點傳導到其它節點。由于產業集群內企業專業化和關聯性不斷提高,使產業集群內各企業開發節點之間的經濟依存度不斷提升,使得風險在關聯度高的節點之間進行傳導,風險的傳導又為風險的擴散累積了力量。[2]74
產業集群風險傳導的構成要素包括風險源、傳導節點和傳導途徑。風險源是風險對外傳導的的起點;傳導節點是各種風險集聚的結合點,風險源形成之后風險通過傳導途徑在在多個節點進行傳導,作用于風險接受者;傳導途徑是風險從一個節點傳導到另一個節點的通道,物質流、資金流、技術流和信息流是產業集群傳播的管道。
產業集群風險是否在集群內部顯現并發生擴散,主要是看內在抵抗風險的能力與對外傳導風險的能力。由于產業集群內部各個企業抵抗風險能力與傳導風險能力大小不一,風險積累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得以傳導。因此,產業集群的內源性風險、外源性風險或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會成為產業集群風險的引爆器,促使風險源的形成。有了風險源以后,風險才能開始對外進行傳導。風險源是風險傳導的動力,其大小將影響風險傳播的距離長短損失大小。風險源如果不能及時有效的得以控制或化解,就會借助傳導載體發生傳導。在風險傳導過程中,既可以減少風險,也可以放大風險,如果風險在傳導過程中發生耦合作用,將象一個放大器一樣增強風險自身能力并使風險發生突變,最終導致整個產業集群危機的產生。[15]
3.2網絡視角下的產業集群風險傳導特征
首先,產業集群風險傳導具有聚集性。在沒有外界力量的作用下,產業集群風險會按照一定路徑傳導給與該節點有直接或間接利益關系的其他節點,從而會對產業集群產生影響。對某一節點,與其實際相連的節點數占所有可能連接的節點數的比例,就是該節點的聚集度。聚集度越高,周圍的風險就越密集,風險傳導就越容易;其次,產業集群風險傳導具有累積效應。在集群風險傳導過程中,節點當前風險聚集狀態依賴于歷史狀態下的風險動態疊加。對于任何一個節點,時間越長,風險累積的能量就越高,風險累積的速度也越快;再次,產業集群風險傳導具有時延性。集群風險從一個節點傳導到另一個節點需要時間,時間的長短和傳導的速度及特征路徑有關。一般而言,產業集群風險傳導強度和各個節點的風險能量高低及各個節點釋放的能量強弱成正比,與風險傳導時間長短成反比。[2]78—79
4. 網絡視角下的產業集群風險規避
4.1資產專用化風險規避——模塊化
勞動分工導致生產專業化程度產品功能和人力資本的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專業化分工使區域集群內企業以最優規模進行生產的同時,也提高了產業價值鏈縱向分工各環節的資產專用性水平。資產專用性的技術特征是協同專用性,植根于一體化產品,技術基礎是 19 世紀末出現的可互換的零部件生產技術。產品結構有簡單與復雜之分。復雜產品由多層次組成。隨技術不斷進步, 產品層次不斷增加。一體化產品屬于復雜產品, 由不同層次的專用性資產組成, 產品結構越復雜, 其層次就越多, 所包含的資產專用性就越強。[16]資產專用性的增強,會削弱企業應對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當某一環節的專用性資產出現問題時,可能帶來整個集群的衰落。
模塊化是降低產業集群資產專用性風險的有效思路。模塊化產品的技術特征是協同非專用性,其含義是:在模塊之間的統一連接和單個模塊具有一個獨特功能的條件下, 模塊之間可相互替代或互換, 因此其是非專用的。[16]資產專用性的技術特征是協同專用性, 它植根于一體化產品。模塊化技術具有協同非專用性的技術特征, 瓦解了協同專用性,改變了資產專用性。[16]總體而言,模塊化對資產專用性的影響是:模塊化降低了對產品設計進行模仿的難度,而產品模仿和企業間知識擴散促進了具有相似模塊架構的形成,所以模塊化使各種模塊交易的資產專用性被降低;當一種產品存在差異性的產品架構時,模塊化會進一步增強專用模塊的專用性,降低通用模塊的專用性;模塊化在通過鼓勵模塊化創新,加速現有架構演變的同時,降低了架構性創新的難度,進而促進了專用模塊與通用模塊的分化。
4.2創新惰性風險規避——創新激勵
集群內知識與技術的高度外部溢出性,使集群內大量企業都想坐享創新的外部溢出的好處,實施搭便車行為,不愿意自行研發投入進行創新,嚴重挫傷了集群內企業創新積極性,在集群內滋生創新的惰性,削弱了集群整體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陷入創新的“鎖定”風險,使集群走向衰退。而要改變集群發展的這種創新惰性風險,就需要通過一定的利益誘導和體制健全,增強核心企業的創新動力。具體措施為:構建產、學、研一體化機構,形成產業區內的創新中心形成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科技創新網絡。加強對影響產業集群發展的某些基礎性科研、共性技術與關鍵技術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形成相互參股的滲透關系,建立鼓勵創新基金,扶持創新活動。建立專門化的技術開發公司,通過市場競爭保持創新能力。構建知識產權交易市場,為科研創新單位與企業之間搭建有效的交易平臺,促進科研成果的有償轉讓等。
4.3封閉自守風險規避——動態開放
當集群內企業習慣于“信任”的網絡化交易之后,他們不想或不敢與集群外部企業或機構進行交易,使集群內企業的國際化經營能力不斷減弱,反過來使其更加不愿意參與集群外部的經營活動。如此循環使產業集群便成為一個封閉系統,使整個集群對于外部知識、技術的獲取能力及對外部環境應變能力不斷減弱。規避集群封閉自守風險的重點在于加強集群的開放性,建立了動態開放的產業集群網絡系統。集群應逐步打破集群的內部鎖定,逐步實現集群內部與外部的良好聯結,逐步疏通集群內外部之間的知識流動渠道,逐步加強資源在集群外部與內部之間以及集群內部的流動,維持產業集群系統的動態開放性,保持集群中各個行為主體在交互作用與協同創新過程中人才流、物質流、資金流、知識流、信息流、價值流等在集群網絡系統中各主體之間實現暢通、快速的流動,促進集群內企業及集群的持續發展能力,使集群不斷得到升級。[17]
4.4風險擴散規避——風險管理
要有效避免產業集群風險擴散或減輕產業集群風險損失就要加強風險傳導途徑上的風險管理意識。具體而言:一是要加強產業集群風險傳導的關鍵節點的控制研究,避免風險積聚,有效化解產業集群風險。而是要加強對產業集群網絡的容錯率和抗毀性研究,提高集群應對不同風險積聚的分散能力和抵抗能力。三是加強對減少風險傳導能量的研究,最大限度地減少產業集群風險擴散過程中的沖擊力和破壞力。四是要加強共性風險積聚研究力度,在關鍵傳導節點上加強共性風險防御體系的建設,提高集群關鍵節點的抗風險能力。
※本文系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研究項目《農業產業集群發展中的市場失靈和政府作用--以內蒙古為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NJSY11099.
參考文獻:
[1] 陳文華,產業集群治理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4,35-36.
[2] 余榮華、姜明君、于曉飛,產業集群風險傳導與擴散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56-57.
[3] 蔡寧、楊閂柱、吳結兵,產業集群風險的研究:一個基于網絡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03(4):59-64.
[4] 王發明、蔡寧、朱浩義,基于網絡結構視角的產業集群風險研究[J],科學學研究, 2006(12):885-889.
[5] Harrison, Bennet.t The Italian industrial
districts and the crisis of the cooperative form: Part I. [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4,2(1): 3-23.
[6] 陳金波,基于生態學的企業集群內在風險與對策研究[J],當代財經,2005(6):68-72.
[7] 陳立榮、鄭昭,企業集群的網絡風險成因及其規避[J],中州學刊,2007(3):76-78.
[8] Pouder, Richard, John S, etal Hot spots
and blind spots: geographical clusters of firms and innovat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21(4): 1192-1225.
[9] Grabher. The weakness of strong ties: the
lock-in of regionaldevelopment in the ruhr area[A]. In Grabher, eds. The Embedded Firms: on Social-Economics of Industrial Networks[C]. London: Routledge, 1993: 255-277.
[10] Giuliano Bianch.Requiem for the Third
Italy? Rise and Fallofa tooSuccessfulConcept[J]. Entrepreneurship Regional development ,1998 (10):93-116.
[11] 王發明、周穎、周才明,基于組織生態學理論的產業集群風險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6(8): 79-82.
[12] 吳曉波,耿帥,區域集群自穩性風險成因分析團[J],經濟地理,2003(6):726一729.
[13] 王詢,人及關系模式與經濟組織的交易成本[J],經濟研究,1994(8):67-71.
[14] 康利如,產業集群餓競爭優勢理論與實證,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133.
[15] 管洲、陳要立,產業集群風險識別的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9(6),43-44.
[16] 侯若石、李金珊,資產專用性、模塊化技術與企業邊界[J],中國工業經濟,2006(11),91-98.
[17] 張新婷、劉新艷,基于動態開放網絡的產業集群創新風險的防范[J],湖南社會科學,2010(6)122-124.
作者簡介:劉清華,女,漢族,內蒙古赤峰市人,內蒙古財經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企業管理。
(作者單位:內蒙古財經大學)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