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級法院出臺的《錯案責任終身追究辦法(試行)》,規定對造成錯案的法官實行終身追責,不論其是否已調離、辭職或者退休。
表面上看起來,這似乎值得歡欣鼓舞,因為它給法官多套了一個“緊箍咒”,比原先的錯案追究制還“前進”了一步,讓法官終身對自己的裁判負責。但仔細思量之后就會發現,這種“錯案責任終身追究制”與錯案追究制本身一樣,有不少值得追問的地方。
譬如,如何界定“錯案”?由誰來界定?終身追究是否受訴訟時效的約束?如果“錯案”系外來干預或者影響所致,法官應否承擔責任?向上級法院“請示”之后裁決的“錯案”,上級法院的法官應否負責?如果“錯案”是由合議庭判決或者審判委員會決定導致的,責任該如何追究?等等。
這些不那么容易回答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凸顯錯案追究制本身的張力和矛盾。就“錯案”的界定而言,它是否僅僅意味著法官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濫用權力導致的錯誤裁決?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那其實不需要什么“錯案追究制”,因為現行《刑法》、《法官法》以及《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處分條例》等法律法規都對法官的貪污受賄、玩忽職守、徇私枉法等濫權行為有明確的規定。
事實上,在司法實踐中,錯案追究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走了樣、變了味。
其實,欲讓法官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必出臺錯案(終身)追究制,而應致力于司法獨立。
不獨立的法官,如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法官不能抵御外來的干預,他們就無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他們沒有獨立的意志,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作出裁判。試想,如果一個法官在判案時聽命于合議庭、審判委員會、庭長、院長、上級法院或者其他的機構和個人,他(她)如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人們甚至根本無法區分出他(她)的責任是什么。
在很多情況下,錯案的發生,恰恰是因為司法不獨立造成的。影響巨大的“佘祥林案”“趙作海案”等冤假錯案,莫不源于法院外面“看得見的手”。越是對法官控制嚴密,法官就越不可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控制者變成了真正的裁決者。相反,只有讓法官獲得獨立的地位,讓其根據自己對法律和正義的理解進行裁決,才可能明晰和追究其責任。
理論和經驗均表明,借助于司法獨立,法官的行為才可能受到更好的約束,冤假錯案才可能更少。司法獨立不僅意味著司法機關獨立于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僅意味著每一個法院都獨立于其他的法院,而且意味著每一個法官都獨立于其他的法官。在這種情況下,每個法官的行為都是獨立完成的,每個法官的責任都是清晰明確的。這種獨立很好地反映在判決書中,每個法官都對自己的判詞署名負責,責任完全是個體化的,而非集體性的。
在法治社會里,為確保法官的獨立,通常設置兩個條件:一是行為端正的法官終身任職,二是法官的薪水在任職期間不得減少。
當然,這并不是說法官不受任何制約,或者可以為所欲為。對法官的制約主要體現在事先的任命、批準程序以及事后的彈劾程序上。一方面,法官由行政機關任命后,由立法機關進行批準,而這一過程是對法官能否獲得職位的嚴格審查;另一方面,如果法官就職后有不端行為,立法機關可以對其彈劾。并且,如果法官枉法裁判、濫用職權,同樣要受法律處罰。
最后,讓我們回到河南省高級法院的舉措上來。該院近幾年推出了一系列引發熱議的司法“改革”措施,諸如“馬錫五審判方式”、“社會法庭”、“人民陪審團”等,招致不少批評。如果該院真想減少錯案,何不嘗試一下讓法官變得獨立起來的革新?
(摘自《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