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行業的觀察家和維護者”
“人最難的不是不明確自己想要什么,而是不知道或不敢放棄什么。”沒有人可以不放棄就能得到,2007年,項立剛離開自己一手創辦的《通信世界》雜志,開始了新的起步。
他給這個新創立的網站取名飛象網,寓意飛翔起來的大象能夠在信息通信領域創造奇跡。
“當時,人們對于手機網的理解只是互聯網的延伸和補充,這樣一個新的網絡體系,商業模式、業務模式、業務形態、產業鏈關系、終端特點、業務特點都還非常不成熟。因此,我們建設了飛象網這樣一個通信業的專業網站。” 項立剛說,面對飛象網這個新的臺階,他用了世界上最笨的,卻也是最踏實的辦法來做這件事。
項立剛坦言,為了把飛象網做得有行業影響,需要面臨市場機會的尋找、團隊的重新建設、思維的變化等等的挑戰。“教訓遠比曾經的紙媒要大,對人生的觀察和洞見也是以前從來沒有的。更重要的是,我再一次理解了什么是創業。”
“批判和置疑是媒體的基本精神,一個行業媒體只知看廠商臉色,則完全沒有存在的價值。” 與一般的行業網絡媒體不同的是,飛象網不局限于對于通信業新聞的每日報道,項立剛對其提出了“觀察、研究、批評、推介”這四個更高的要求。五年來,飛象網在做好一個行業媒體的同時,還沉下心來研究著這個新產業的特點、模式和商業機會。
項立剛說:“我們不僅僅是行業記錄者,還要做行業的觀察家、維護者。”
事實上,他還一直扮演著一個行業機會的尋找者。隨著移動互聯網大爆發時代的如期而至,2011年8月,項立剛重新組織隊伍,與中天科技集團共同投資創立了飛象科技。不同于飛象網的媒體經營,飛象科技專注于用戶客戶服務體系的開發、運營和支持。
在這個連老外都知道“關系”重要性的國情里,項立剛卻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特殊的要求:忘記關系。事實上,他和通信設備制造企業有廣泛的聯系,和手機廠商有深厚的關系,和電信運營有非常多的交往,這些對于剛剛起步的飛象科技來說都是得天獨厚的營銷資源。但是,項立剛更相信,產品要立住腳,不是靠關系,而要憑品質說話。
“3G的時代,就是一個整合的時代。盡管我注意理論研究,但是我更相信行動的價值。現在,是應該把這些積累,轉化為生產力的時候了。”項立剛自信地對記者說道。
網絡媒體正面臨商業模式困局
項立剛認為,處在大國際化和數據化的雙重壓力下,網絡媒體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商業模式。媒體特性可以帶來影響力,卻帶不來商業回報。“媒體永遠是低價值的商業模式,表面熱鬧,實際賺錢很少。新浪作為中國第一大網絡媒體,但收入不到騰訊的1/4,充分說明媒體的商業價值低。”
在項立剛看來,目前新浪微博就在商業化過程中走上了一條痛苦的道路。新浪一直在按媒體運營和推動微博,公知、意見領袖很重要,但是民眾是不會為媒體付費的,相反用戶還要公平、少廣告,以媒體為特性做電子商務也難公平。“用戶可以為自己的社交圈,為喜好和游戲付費,卻不會為媒體付費。”
項立剛對記者坦言,一直以來,飛象網的盈利依賴“廣告+微博代理服務”的模式。隨著近年來新媒體等多種傳播方式的發展,再加上飛象網作為B2B的網站,面向通信技術行業的客戶本身就有限,網站的廣告收入越來越少。
“曾經和高磊(瑞斯康達CEO)聊天,他在1999年創辦瑞斯康達,我從1999年開始創辦《通信世界》,他百萬資金起家,我有出版社280萬投資,還有政府背景。六年后我的雜志成為通信業第一,他的企業在通信業卻稱不上是最強大的。但是我雜志廣告收入不到3000萬,他的企業已經超過6億。” 這促使項立剛開始反思媒體的商業模式,最終決定放棄做媒體。
移動通信的智能感應時代將到來
據項立剛介紹,目前國內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模式總體上歸類為兩“搬”:從網上往手機上搬,體現在幾大門戶網站紛紛推出移動新聞客戶端,比拼進入“白熱化”;從國外往國內搬,Facebook變身人人網、Twitter化為微博這兩個例子就再明顯不過了。
“現在的移動互聯網就像十年前的互聯網,一切才剛剛開始。”在項立剛看來,移動互聯網是一個區別于傳統網絡的全新領域,而不僅僅是PC網的延伸。理解移動互聯網必須理解智能手機,必須理解它與電腦的不同、手機的不同,以及它可能產生的新機會。
項立剛打了個生動的比方,他認為智能手機有個父親,就是電腦,從電腦身上它遺傳了計算能力、存儲能力;而手機則像它的母親,手機遺傳給它的通信基因讓其成為泛在網、永遠在線、被強制攜帶。
提及智能手機未來的發展方向,大部分人會說彎曲的屏幕、可以折疊的機身、紅外鍵盤等等。而項立剛卻不太同意,他認為智能手機將會從根本上突破PC的思維,產生新的商業模式。
“智能手機融匯父母的基因創造的新能力就是智能感應:光感、重力、距離、溫度、濕度、影像、位置、NFC、RFID、壓力、方向等組成的全新智能感應的能力。”據項立剛介紹,通過智能感應平臺,整合在我們手機里的感應器會記錄我們體溫、血壓、脈博、甚至血糖等數據,傳到一個數據中心里。“像一些病情在發病之前,雖然自己感覺不到,但一定會有身體變化,而這個科學的數據體系,會通知注意身體情況,很多病能提前提醒。而這些功能和價值在PC時代都是不可想象的。”
項立剛表示,未來電信的方向將突破信息傳播的功能,轉變為一個強大的智能感應平臺,并在這個基礎上產生大量的業務體系。而這也意味著移動互聯網將不再局限于和傳統領域搶市場,而是開拓一片自己的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