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對實現全民素質的提升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削弱了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大學生就業問題也逐漸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文中通過探究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制約大學生順利就業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積極可行的應對之策。
大學生就業現狀對策從1999年國家提出擴招的政策以來,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迎來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新階段。隨之而來的是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雖然國家相繼推出了“西部計劃”“三支一扶”“教育特崗計劃”“大學生村官計劃”“大學生入伍學費代償”“鼓勵大學生創業”等一系列鼓勵就業政策,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未就業學生人數龐大。特別是近年來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更加劇了這一狀況。2011年我國的高校畢業生超過660萬人,教育部公布的初次就業率為77.8%,也就意味著有145萬人沒有按時就業。而根據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狀況和人口結構和分布現壯,這種狀況在短時很難改變。
一、大學生就業難產生的原因
1.大學生的教育質量跟不上市場需求
人數的眾多必然導致教育質量的下降,總體來說,大學生的含金量在降低。現有的教學資源無法滿足學生的自習、實習、實驗等需求,且課程體系的陳舊也造成了大學生的教學質量跟不上市場需求。基于這樣一種現狀,更加縱容了一些學生的懶惰心理,平時上課不認真,學習知識不扎實,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學習的知識與用人單位的要求存在差距。“寬松”的學習環境不能讓學生們學有所獲呢,這是學生素質下降的學校或社會因素。
2.畢業生就業地區向大中城市集中化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沿海和中心城市發展迅速,其經濟、文化、教育等的發展遠遠快于西部地區。提供了許多可以讓大學生實現理想抱負的工作崗位和創業機會,而且高薪、高福利、高待遇和更大的發展空間也是相比小城市的優勢所在,許多大學生形成了“寧要省城一張床不要老家一套房”的就業誤區,造成畢業生就業地區向大中城市集中化的局面。但人才的過多涌入,使大城市的就業市場出現過度飽和,供大于需的現象普遍存在。為了在城市中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先就業再擇業”的思想日漸深入,無形中降低了大學生的價值。
3.畢業生期望值居高不下
伴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學生的期望值卻沒有與市場形勢相吻合。一項調查顯示:大學生的理想起薪是4000元以上,所占比重為15%左右;能夠選擇1500元以下的人只有3%;而大多數的人都選擇了1500~2500元。部分大學生對自己剛畢業的薪酬的期望值仍然居高不下。同時通脹因素也推高了應屆生的薪酬期望值。但企業所給的薪資標準往往與學生的實際能力、工作價值、工作經驗是成正比了,這樣造成大學生薪資期望值與實際的落差。其中還有部分學生本著“寧缺勿濫”的想法,第一份工作往往在薪酬、工作地點、發展機會都要求“稱心如意”,部分學生有業不就。形成了現在的“公務員熱”“考研熱”“選調生熱”等社會現象,影響大學生的就業率。
4.就業服務體系不完善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業機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體制不完善,其相關課程教師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就業部門工作人員業務能力欠缺。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存在的跨度太大不能貫穿大學生教育全過程,理論課堂教學過多實踐教學太少,大班授課突出一對一輔導缺失等課程缺陷和大學生對課程的訴求之間也存在著矛盾也使得課程及教學不能滿足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導致課程效果下降。同時大學生就業指導部門的行政管理職能比較突出,服務職能欠缺,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質量不高,就業指導課形式單調,沒有將就業指導貫穿于大學全過程。
二、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解決方案
1.高校合理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高校應該根據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進一步優化和整合課程設置,打破傳統的學科課程間壁壘,重新設計和調整各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淡化專業界限,拓寬專業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專業應變能力,使得人才培養能夠與市場需求相匹配。
2.多渠道解決就業問題
高校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必須加大有效信息收集力度,即將畢業生最關心、最需要的用人單位需求信息快速有效地傳遞給畢業生,這就充分說明與用人單位保持聯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當前大學生與用人單位間信息了解不對等,所以相關的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應該定期對市場需求進行調研,了解就業形勢與人才需求,調整學生的就業心態,獲得更多更有效的就業信息。通過建立校友就業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為在校學生提供求職信息。
3.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新科技、新經濟、新發展、新機遇、新挑戰的需求日益迫切,人們對高素質的人才的渴求愈加急迫。因此,高校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把實踐教育、創新能力的培養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努力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業務素質、身心素質,強化競爭意識、市場意識和主動就業意識,把他們培養成為知識面廣、文理兼通、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4.加強就業準備教育,深化就業指導的內容與形式
通過完善高校就業服務體系,建立職業規劃測評系統,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就業準備水平。在日常管理中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教育,引導他們逐步把個人需要和社會現實協調起來。同時通過建立職業生涯規劃工作室、就業心理輔導中心等加快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咨詢建設,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融入到校園文化中使得職業規劃教育和就業指導貫穿整個大學時代等方式提高職業規劃教育的效果。
總之,大學生就業是一個涉及政府、企業、高校、大學生群體自身以及學生家庭的問題。而且是關系到國家發展的民生問題,是影響國家經濟健康有序發展,關系社會穩定的大事。必須從高處著眼,宏觀規劃,相關政府部門應切實承擔起引導學生就業的責任,及時發布真實可靠的就業服務信息,規范和監督人才招聘市場的運作保障大學生的利益。教育主管部分與人力資源要保證做好人才培養與勞動力市場的對接。高校要注重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輔導,制定政策引導大學生進入基層就業,在財政支出上加大對促進就業的傾斜。避免人力資源的浪費。真正讓大學生學有所長,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1]郎建華.新形勢下高校學生就業與管理體制創新研究[M].勞動就業出版社,2009.[2]金耀武 新形勢下解決高校就業問題的若干對策[M].教育發展與研究出版社,2009.[3]吳越.中國教育系統年鑒[M].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4]張強.大學生擇業與就業指導教程[M].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5]林夕寶,王傳明.大學生就業指導[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