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識是各種能力的基礎,知識積累的多少并不與創新能力的強弱成正比,要建構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的知識結構,應該在當前職業技術教育的基礎上,以改變知識積累的數量與層次為主,探討知識結構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系。
[關鍵詞]知識結構 創新能力 職業技術教育
一、職業技術教育的知識結構
本文從狹義的角度探討職業技術教育,即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各種水平不同的專門技能和專門知識的教育,是在普通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基礎上,對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和國民經濟各領域的勞動力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和培訓,以使他們能獲得某些勞動技能和某種專門知識,從而達到就業和就業之后的再提高的目的。與相較于其它類型的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更加注重社會應用,偏重受教育者的實踐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培養,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各層次的技術工人、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其它城鄉勞動者是其首要的培養目標。職業技術教育之“職”決定了其主要強調職業技能和應用技術的針對性和應用性,也決定著它是主要面向生產第一線、面向具體工作崗位群培養能將工程圖紙或方案轉化為具體的服務、產品、物質財富等的技術實施和操作型人才。
在我國的現行職業技術教育中,對于知識層次的要求在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分布情況如何呢?首先,如若一個學生只能常識性地掌握一門課程的知識,即只達到拓廣常識性知識面(A級層次)的話,那么該生就很難在現行的嚴格考試中順利過關。為此,學生必須提升其知識層次才有可能通過現行的考試關。其次,在校學生,即便是大學研究生想要解決其專業領域的創新課題是頗為困難的。大多數學生積累的知識層次都在減少熟練性知識積累(B級層次)上,只有很少的學生能上升到精選深刻性知識內容(C級層次),這是目前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特征。而B級知識積累層次太多于創新活動的產生無益。所以,就出現了如下一些異常“問題”:學生負擔的課業過重而全面素質偏差;學生的應試成績較高但創新能力較差;在校學習成績平平的學生在工作中卻能做出較為突出的貢獻等。因此,改革當前職業技術教育的不合理知識結構,創新現代職業技術教育的知識結構體系,改變知識積累的層次分布則是當務之急。
二、職業技術教育學生創新能力的知識結構
目前的職業技術教育是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接受了職業技術教育的人,有可能具備較多的知識擁有量,但并不表明其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所以,現代職業技術教育不能提倡學生盲目地獲取知識,也不能主張知識越多越好。顯然,其中存在一個合理廣度與深度問題,即知識結構的最佳數量積累和最優層次分布問題。一個知識結構不合理、只了解本專業內的知識而對其他領域知之甚少的人,很難提升和發揮其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源于堅持不懈的精神和不斷發問的能力,源于知識積累基礎上的訓練和啟發,甚至是能被“逼出來”,源于潛在能力的充分施展和順利發揮,受到自我解放的外界條件的重要影響。創新能力的合理知識結構是事實、概念、觀念、公理、定理、定律在知識領域內的組合方式。創新能力的知識結構包括三分方面。第一是學科知識結構,指事實、論據和概念等不斷充實的學科各種內容的有機組合,隨著學科的發展,其作為組合方式的結構也不斷改變。第二是個體知識結構,指頭腦中知識的構成,表現為不同門類、不同層次知識的比例及相互關系。第三是群體知識結構,只組織中成員所具有的各種知識的集體組合。知識結構優化是學科、個體、群體有效吸收新知識,充分發揮知識功能,提升自身創新能力的基礎。
建構學生創新能力的知識結構,應當針對當前我國的職業技術教育在知識結構上存在的弊病,著重創新知識的層次分布與數量積累。構建創新能力的合理知識結構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必須把握幾項原則:一是整體性原則,即要求一專多通,專博兼顧,眾納百家為我所用。二是層次性原則,即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在縱向聯系中,必須從低到高,劃分出基礎、中間、較高等層次,如缺少基礎層次而只有較高層次就會成為空中樓閣;而沒有較高層次則顯示不出能力水平。所以,任何層次都不能忽視。三是比例性原則,即在顧全大局之下要對各種知識的數量和質量進行合理配比。該原則必須根據教育培養目標來確定,培養方向不同則知識結構的組成也相應不同。四是動態性原則,即所確立和設定的知識結構決不能僵化,而必須是能便于進行自我調節的動態結構,以適應科技發展、知識更新、研究探索新的課題和領域、職業和工作變動等因素的需要。
學生創新能力的知識結構層級概括如下:(1)拓廣常識性(A級)知識面。在知識的廣度上形成一個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等在內的范圍較寬的常識性(A級)知識帶。(2)減少熟練性(B級)知識的積累。熟練性(B級)知識可以說是一個承上啟下的知識帶,其積累量應與有助于促進創新的深刻性(C級)知識內容相匹配。熟練性(B級)知識積累過多對創新活動不僅無益,反而有害。(3)精選深刻性(C級)知識的內容。在知識積累的深度上形成一個與創新目標及專業創新工作要求相適應的C級知識圈。
三、職業技術教育學生創新能力與知識結構的關系
高職教育不能忽視畢業生進入企業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忽視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高職教育在培養大批一線管理者、生產者時,能否樹立他們創新思維,提高他們創新精神,訓練他們創新思維,提升他們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高職教育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的地位。在創新過程中,A級知識和B級知識雖然屬于不同層次,但在創新活動中卻起著基本相同的作用,即都能針對問題進行觸類聯想而誘發出創新的靈感,使人進入創新狀態。對于解決創新課題而言,A級知識和B級知識具有原型和基礎啟發功能,在此基礎上,人們再靈活的運用C級知識來解決創新問題。A級知識、B級知識、C級知識之間存在密切的內部聯系,但C級知識處于同心圓的中央區,例如各學科領域的專家所具有的本學科的專業知識應當屬于C級知識。一般來說,在創新活動中只有C級知識能直接解決創新難題。因此,一個人要創新,不僅需要具有博大廣泛的A級知識,還必須注意當在某一領域出現聯想并可能產生創新時,就要盡可能地將這方面的知識由A級通過B級而上升到C級,或者同自己已有的C級知識相結合,以最大可能地促成創新的成功。A級知識是相對膚淺的知識,其內部聯系比較薄弱,在學生頭腦中的刺激較少,因而對其他知識幾乎產生不了什么干擾和影響。而頭腦中鞏固程度最高、受刺激最深的是C級知識,學生對其的理解相對深刻,對其的運用也相對靈活,能融會貫通,因而對頭腦中的其他知識而言,它也不會形成干擾。相較而言,B級知識在頭腦中的印象雖然較深,但還沒有達到觸類旁通的程度,由此,常常容易出現對其他知識的干擾或影響,。從這個角度而言,擁有較多的B級知識,反而不利于創新活動的發生。為了能有效地實現創新,一個人在進行專業知識學習時,應當適當地注重拓廣A級知識面,并目標明確地增強對C級知識內容的學習,而盡量減少對一些B級知識的積累。
總之,以知識為載體進行人格塑造和創造才能的培育是教育的本質。在職業技術教育中,強調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以學生為主體,以全面提高個人素質為宗旨,以創新為核心,以訓練為主線,注重對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注意培育和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對學生的主動參與進行積極引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此基礎上提交各具特色的實驗實訓報告,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職業技術教育中,應充分利用產業、學校、社會培訓機構等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遵循市場規律來推進產學研訓的雙贏。同時,有關研究領域的教師應以項目為平臺而形成學術團隊,使各學科間的藩籬逐步打破,促使學科間逐漸形成交叉融合,確保使不同的思維能相互的撞擊和啟迪,從而形成集成創新。
參考文獻:
[1]孟祥林.高職院校創新人才培養瑣議[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9
[2]滕發祥.創新教育的知識觀[J].今日教育,2007(1)
[3]莊壽強.普通創新學[M].中國礦業人學出版社,1997
[4]周昌忠編譯.創造心理學[M].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
[5]閻立欽.創新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