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征集議案微博有一萬多條評論,網友提了很多建議,我選了43條建議進行了轉播,還要帶到兩會上去。”據了解,為了廣納民意,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委常委、組織部長蔡奇特意于2月20日發布“向全國兩會建言”微博,截至3月1日,他已經得到了10524次的轉播和評論。
蔡奇并非特例。通過微博曬議案提案、廣泛征求社情民意的現象,在2012年兩會中并不少見,包括崔永元在內的許多代表委員都樂于此道,重慶甚至還專門開通了微博“重慶人大”。難怪有媒體感慨:“兩會微博問政成時尚!”
我們樂于看到兩會微博問政成為時尚。全國兩會,是我國人民參政議政的重要形式和契機,它事關國家未來發展,一年僅有一次,意義重大。而微博的出現更方便了代表、委員在極短的時間內將民意集中在一起,實現下情上達,還能使網民快速、便捷地與各個代表、委員進行實時交流和直接溝通,從而增強了代表、委員提案的有效性、針對性和務實性。毫不夸張地說,全國兩會因微博而更加貼近全民議政。
當然,我們也更期待這種時尚能夠成為經典,并常態化、持續性流行下去。兩會是全國民眾集中參政、議政的特殊時期,這個時期,代表、委員們完全置身于社會公眾監督之下,強大的輿論壓力難免會倒逼更多的代表、委員開微博、納民意,實行微博問政。可是,當兩會結束之后,這些代表、委員的微博是否也會隨之銷聲匿跡呢?微博問政,不應該成為應情應景的形象工程,它應該是切切實實與民溝通、感知民意的重要渠道。因此,代表、委員的微博問政時尚,不能只停留在兩會期間,更要落實于兩會之外的履職期間,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傾聽民意、體察民情,履行身為代表、委員的職責,擺脫兩會“臨時抱佛腳”之嫌。
當然,代表、委員也不能完全依賴微博問政了解民意,只依靠微博獲取提案是懶政的表現,若要更為深刻地了解民生、民情,代表、委員還必須進行實地調查。畢竟,在我國現現狀下,并非所有的百姓都可以接觸到網絡,也并非所有民眾都習慣使用微博,尤其是身處農村的廣大群眾,他們利用網絡和微博等途徑問政、表達自身訴求的能力還較弱。可見,微博問政中的網民建議,只能代表社會中一部分人的呼聲,代表、委員要想全面了解社會整體狀況和民眾生活,有效發現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和弊端,還必須下到基層一線,與民眾面對面溝通、互動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