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中一的形象——光腦門、一頭亂發——相當符合關于他身份的想象:天文物理學教授。
這位生長在臺北、旅居波士頓八年的海歸博士,原本是活在象牙塔中的標準都市人。在臺灣東吳大學教書,出席學術會議,閑來為報章撰寫文章。現在卻把工作辭掉,與十多位教授合資,帶著妻兒遷居合肥農村,過上了“農夫、山泉、有點田”的新生活。他的農場叫做“小團山香草農莊”,位置在距離合肥市區40公里的肥西縣銘傳鄉,紫蓬山國家森林公園隔壁,鄰近合肥新橋國際機場。顧名思義,主要種植品類是香草,有薰衣草、天竺葵、薄荷、迷迭香等10多個品種。以之為原料加工、銷售衍生產品,更主要的是發展觀光、培訓,以及與之相配套的住宿、餐飲。
資本涉農雖已大熱,但集中在加工、流通環節,不碰三產。類似農莊在農業“三產化”成熟、芳香療法普及的臺灣卻隨處可見,但大陸罕有。將之嫁接過來的小團山,在近來北京、上海的有機農業投資路演會上大受追捧,吸引到了學術界“投資一哥”——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新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同華投資董事長史正富登門,是否紅得有理?
難以歸類的臺灣模式
從合肥汽車西站乘坐去往井王方向的小巴,與扛著大包小包的返鄉農民工一起穿行錯車困難的“村村通”小路,一小時后就可以到達小團山腳下。
這是目前去到農莊的惟一的公共交通途徑,顯然,離發展旅游的必要條件還差得很遠。但沿途不時可見的廣告和指路牌又顯出其與眾不同之處,司機和鄰村、鄰鄉的農民對其都十分熟悉:“臺灣人做的?!薄半娨暸_經常報道?!薄拔疑先タ催^,漂亮,跟村里不一樣。”
小團山無法歸類。首先,與無論“工廠型”、“小農型”普遍想著賣高價肉菜的思路不同,農產品包括加工制成品銷售只占小團山盈利結構的20%,而且不求量,有多少賣多少。郭中一解釋:直接銷售的附加值遠不及在農林牧漁營造出來的自然和生活形態基礎上開展服務業,比如餐飲、會議接待、面向中小學生設計生態教育課程和親子活動等。
這些項目有些在小團山上已經開展,有些則受制于周邊大環境或接待設施尚未建完暫時還無法實現。但不妨借助其參考的臺灣經驗展望未來:往往規模很小,但30畝地能做出上億人民幣的營收。單位面積高利潤,訣竅在于幾乎每一座農場都有教室教游客做奶酪、擂茶、陶藝等,自己動手做比買制成品貴10倍不止。而且,這也是農場營銷品牌和產品的途徑。消費者會在體驗的過程中建立對農場的信任,知道確為有機種植、沒有添加化學物質,就會延續購買。在有機農業領域,這種“參與式認證”比QS、廣告更可信。
近幾個月來,郭中一差不多每周都要接待個把登門的投資人。他對財務無甚概念,認為對方不關心本業,只問逐年收益、幾年上市,顯得缺乏誠意。直到生態農業資訊網站“愛生態網”的創始人推薦了自己的老師、同樣有農業情結的史正富。史是安徽人,做研究的同時做PE,投過中軒生化、奇瑞汽車、南大光電等項目,在“胡潤百富榜”榜上有名,被封為“學術界最有錢的人”。他的夢想是創辦一個數萬畝的大農場,接觸小團山前從未想過300畝地能做這么多事,看過現場后初步提議投資8000萬。目前雙方尚在商談。
“他是學界出身,有耐心聽我講理念、模式,也聽得懂。”郭中一身上還是有些人文氣息,對簡單粗暴的利益談判不太適應。也正因為如此,與他接觸過的大陸同行提及小團山時大多持保留意見:兩岸消費文化畢竟不同,土地政策、農村風土人情更是千差萬別,臺灣模式移植過來是否行得通,學者半路出家搞農業能否“hold得住”,還都要打一個問號。
落葉歸根的難題
安徽全省臺商寥寥無幾。郭中一之所以不做他選,而且一下子扎到村里,是因為那里是他父親的宗族祖籍。
小團山所在地原先屬南分路鄉,后因鄉鎮合并,加之發展旅游,改以地方名人——清代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的姓名為名,謂之銘傳鄉。劉銘傳在臺灣享有很高聲譽,其故居、墓園對臺灣游客頗有吸引力,小團山距其不過一、兩公里。郭家祖上曾是劉家的私塾先生,郭中一曾祖父的舊屋便在今日農莊的魚塘旁。這樣說來,選址小團山似是有意尋根。實則純出偶然,甚至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雖然父親生長在肥西,至今保留著一口鄉音。郭中一則從小填寫籍貫時都要寫下安徽合肥,后來還做了臺北合肥同鄉會會長,卻直到2004年才第一次回到故鄉。當時,他還沒有萌生留下來的念頭。上海朋友給到他的建議是,千萬不能到農村去,農民會想方設法占你便宜。然而他和臺灣一群外省籍學者朋友想要做農場的念頭卻由來已久了。在臺灣,農地已然很難取得。他是圈子里惟一與大陸祖籍有聯系的人,而且肥西有地,縣政府拋出的橄欖枝很有吸引力。
“他們甚至說以人名為地名不合規定,改名銘傳鄉就是特別為我們破的例。”郭中一當時規劃的總投資額在4000萬元左右,如果落戶肥西,便是鄉里惟一的外商,也是合肥市最早和最大的臺資農業項目,從上到下都十分重視。
這終于令郭中一動了心。2005年,他在合肥注冊了智上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帶著幾位合伙人一起回老家為農場選點。他們一共選了4個地方,相距不遠,打算各有分工,同時發展。
由于在臺灣還有教職,簽立投資意向書后他就匆匆離開。次年夏天,他的妻子、留美教育學碩士莊蕙英把臺灣的工作辭掉,帶著兩個兒子搬來合肥打前站,這才發現4個點中的3個都已經轉手給了鄉長的親友,只剩下小團山沒人要,因為那根本是一座從未有人耕作過的荒山。股東們對這種地方官的背信之舉反應很大,但莊蕙英說服了其他人,堅持把地租了下來。她的邏輯是,良田必有化肥、農藥,要將之盡數分解掉達到有機標準需要3年~7年,時間成本很高;荒地的好處是零污染,而且不會與農民爭地。
農場的位置原本是一座廢棄的采石場,表層土壤最厚的地方僅有25公分,而且是富含氧化鐵的紅土,肥力非常之薄。為了夯出一個農業的基礎來,不得不從山腳下取土向上填埋,卡車來來回回跑了100多趟。為了養地,早期先種上了綠肥植物,并試種少量香草。村里人對何為香草見所未見,有機農業養地的概念更是聞所未聞,傳起笑話“臺灣來的那群傻子在荒山上種野草”來卻樂此不疲,甚至對“外人”在自己家門口大興土木懷有“敵意”,半夜偷偷把農莊鐵門卸走、指路牌摘掉一類的事情時有發生。甚至檢舉過農莊在山上建導彈發射臺,實際那只是供水用的水塔而已。
2009年,郭中一把臺灣教職辭掉,傾注全副心力經營小團山?!八褪且粋€特別講原則的人,道不同不相為謀?!毙旒円慌c郭中一上大學時住一個宿舍,脾氣也相近。但安徽農民不吃這套。
“他就是‘關門主義’?!毙F山所在村之一(處在三個村的分界處)啟明村的馮書記說自己好幾次想與郭中一交交心,但郭頗為敷衍,“他們飯店里的菜全是臺灣口味,價格特別高,我們吃不慣也吃不起。既然到我們這里來了,就應該增加一點本地風味才對?!瘪T書記對郭沒主動請他吃過飯十分上心,想起鄉政府曾經在小團山上吃飯沒給錢,后來郭著人上門去要,讓自己大丟面子的舊事更是覺得不可理喻。
郭中一的出發點是希望教化農民彼此以誠信交往,哪怕進展慢,也好過沆瀣一氣。但他的不肯入鄉隨俗,后患無窮。
小團山上200多畝農地簽的是50年租約。租給本地人的山頭都以荒地計算,小團山比哪里都荒卻被劃入了旱地、林地乃至良田,每畝租金給了400塊,全鄉最高,村里人還是抱怨臺灣人占了地,因為他們只拿到手了45塊錢。
蓋上房子的土地,縣里建議辦理出讓,主動劃撥了30畝指標?!昂髞聿胖喇斈暾麄€合肥市只有100畝指標,我們一家就占了1/3,可見市里、臺辦的確重視?!钡幸粵]想到的是,正是這張天上掉的“餡餅”叫他充分領教了地方官僚體系的威力。按照他的說法,剛開始談時,一畝地只要500塊,后來漲到1000、3000、1萬,簽約當天忽然就跳到了3萬。當時周邊沒人買地,其實就是坐地起價,沒有任何參考。他們夫婦總想著不要留話柄,便簽了約。去辦土地出讓手續時,相關部門總是一拖再拖,省人大、政協來人視察,悄悄告訴他,縣政府把地拿去在中心鎮炒地皮,一畝600萬,這才辦不了手續。
直到最近,郭中一接到通知說地價已經漲到了一畝22萬,補足差價就能辦手續。他氣憤莫名,跑去與官員理論,口徑放寬為先繳錢,待手續辦完后再將差價部分返還。但這“返還”只是口頭承諾,沒有任何人愿意出具書面擔保。郭中一拒絕接受,雙方僵持至今。
嚴格來說,三年未辦妥轉讓手續的協議已經失效,小團山上的房子都是違章建筑。但換一個角度,小團山又是縣旅游局的一塊金字招牌,被授予了“合肥市五星級農家樂”、“國家AAA級旅游景點”、“全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等許多名頭,中央電視臺、《中國新聞周刊》、《南方窗》等全國性媒體都有報道。所以,郭中一倒是不擔心被強拆,可總是在金錢問題上處于“被宰”地位,令他頗感寒心。
為了化解與當地的隔閡,莊蕙英主動提出免費教村民小孩學英語、照顧村里患病的獨居老人。起初受惠一方非常警惕:非親非故為什么要做好事?是不是別有目的?“落葉歸根”成了是最方便有效的解釋。村民慢慢對莊蕙英建立起了信任和尊重,甚至比之郭中一更把她當作同鄉看待??墒且虼硕斶x“安徽十大經濟人物”、“歷史上影響合肥最重要的100位女性”、“合肥十大母親”又令她頗感“尷尬”。在與地方各界斡旋的6年里,揮之不去的挫敗感令她甚至做好了最壞準備:回臺灣。畢竟,此前她從未想過有一天會如此深入了解合肥這座在臺灣很少被提及的城市,更何況影響歷史。
“長大”了的生意
贏得鮮花掌聲的同時被盤剝,受推崇與被孤立并存,便是小團山的現實。
經此一役,郭中一對大陸政策與市場的理解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些體會是負面的,比如小團山被招商時地方政府言必提及卻一直完不了工的劉銘傳故居和墓園?!艾F在根本是我們在帶動人流,而不是劉銘傳?!惫幸豢嘈u頭。
但拋開感性因素,正面經驗似乎更多。最明顯的,原本只計劃投入4000多萬的小生意擴大到了1個多億,從就在小團山周邊做幾個農場發展出了連鎖構想,從只做直營放寬到了加盟合作。皆因大陸市場比之臺灣大了太多,有機農業熱度升溫亦比他預想的要快得多。在大學做慣了實驗的他更愿意把第一步踏在小團山上視作一場實驗:以較低的成本、從容的時間試錯、建立模板。
近來,他正在北京、上海、廣州周邊物色土地和合作伙伴,對在短時間內再復制一個小團山信心滿滿。起碼今天,他已然學會了在別人試圖給自己貼“××公司模式”、“公司+農戶”、“合作社”、“NGO”標簽時不急于撇清,而是會心一笑,借用來講自己的故事。
合肥智上農業開發公司部分股東
郭中一
美國塔夫茨大學天文物理博士,臺灣東吳大學物理系副教授。著有《物理好好吃》、《科學,從好奇開始》等科普書籍。
莊蕙英
郭中一的妻子。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教育學碩士,臺灣中國科學大學英文系講師。
徐純一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建筑學碩士,臺灣大葉大學空間設計系專任講師、i2建筑研究室主持人。
倪維斗
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及數學博士,臺灣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退休榮譽講座教授。
李河清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臺灣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長期投入環境政治、環境外交、環境安全等新興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