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聽音樂?音樂要怎樣聽?這看起來似乎是兩個根本不需要回答的問題。然而,當記者根據線索登錄一個名為jing.fm的音樂網站后,才發現,原來這還真是需要我們要認真想一想的兩大音樂命題。
“找音樂其實就像吃飯一樣,我們餓的時候可能說不出千奇百怪的菜名,但其實我們內心是很清楚想要吃什么口味的。那么音樂呢?我覺得從宏觀層面來看是大同小異的,你想聽什么,沒有人比你自己更清楚了?!薄猨ing.fm創始人施凱文
一種發現:一個懂你的音樂網站
很多人有過這樣的體驗:有時突然想起一首歌,但就只能記住其中一兩句歌詞,或者一兩句旋律,也可能是只記得它是唱什么的,是一首大概什么風格的歌曲,要向朋友分享或者推薦時,就是無法準確地說出它的名字來;有時想聽一首歌,也不知道具體是哪一首歌,就想是那種能符合你當下的心情需要的。遇到這樣的情況,往往是搜腸刮肚,抓耳撓腮,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眼下這樣的情況有望得到改觀。近日,在幾位資深樂評人的推薦下,記者登錄了一個名叫jing.fm的音樂網站。音樂網站在當下并不是新鮮事物,它們能提供海量的音樂資源庫,人們可以根據歌手的名字或者歌曲的名字,甚至是音樂的風格分類,來直接找到你要聽的歌曲,因此大受樂迷的歡迎。但這些網站基本上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和特征,那就是,你必須要明確,你所要聽的這首歌曲的名字,你只有知道它的名字,才可能找到它。
jing.fm的特別之處就在于此:你不需要知道這首歌的名字,甚至更絕的是,這個網站根本不給你提供要搜索歌曲的名字,也就是,它不提供其它所有音樂網站基礎提供的“歌曲名稱”搜索服務,如果你想要找到一首歌曲,只能輸入你對這首歌曲大概的功能或特點描述,譬如說,你希望它是一首舒緩哀傷的女聲歌曲,你還希望這是一首簡單的木吉它伴奏的歌曲,于是,你便可以輸入“舒緩+憂傷+女聲+木吉它”,于是,江美琪的《月光》、戴佩妮的《HOME》、莫文蔚的《一個人睡》這些歌曲,便會一首接一首地瞬間劃破你心里糾結的喧囂,讓你的耳朵與心情一起沉靜下來。
用jing.fm的創始人施凱文的話來說,這是一個“懂你的音樂網站”,能“像和朋友聊天一樣描述出你想聽的音樂”。他說:“找音樂其實就像吃飯一樣,我們餓的時候可能說不出千奇百怪的菜名,但其實我們內心是很清楚想要吃什么口味的。那么音樂呢?我覺得從宏觀層面來看是大同小異的,你想聽什么,沒有人比你自己更清楚了?!?/p>
一種聽法:jing.fm的音樂智能搜索法
施凱文是一個中俄混血的“85后”,曾于2008年底創辦音樂網站社區Koocu音樂網,2010年創辦Saylikes音樂網,目前在團隊中承擔UI/UE設計師、前端開發工程師、產品經理,從小就開始專業學習古典鋼琴,而后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習電子音樂。大一的時候,施凱文就“不務正業”地和朋友一起創辦了一家音樂制作公司,主要制作一些歌曲的編曲和電影的原聲音樂。所以在他身上同時兼具音樂人和IT人的雙重屬性,既明白受眾對音樂需求的核心所在,亦懂得該如何從網絡技術和經營上來直接滿足這需求。
基于這樣的出發點,jing.fm提供的是一種精準人工智能推薦和語義DNA搜索的音樂服務,其核心和最大的特色就是它首創地通過“描述”來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用戶可以提供若干關鍵詞,而這些關鍵詞代表的是用戶對音樂的認定和需求方向,你需要的情緒走向、音樂風格、演唱方式甚至是伴奏方式,輸入這些關鍵詞的組合,jing.fm即會提供出符合條件的高品質無損格式的音樂來。除了人們所熟知的各種音樂表象的理論分類外,Jing.FM最特別的地方是將人類的情感做了13個基礎的分類(如悲傷、快樂等),而在這13個基礎類目下分別還有許多子類目,比如悲傷深、悲傷淺等,因此就把人們對音樂的感性需求放到了一個最突出的位置,而這種需求,恰恰是用戶對音樂的一種最直接的卻也是最少被各大音樂網站照顧到的需求。
jing.fm希望用戶通過簡單的組合描述,最快速地找到適合自己此時此刻心情的音樂,力求簡單、快速、準確地滿足喜愛音樂的用戶聽歌的基本需求。
一種觀察:從“我聽音樂”到“我用音樂”的變革
對于目前尚處于內測階段的jing.fm,當然還需要有更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但這種以個人對音樂的認知條件來實現音樂需求搜索的方法,在國際上都未曾有過先例,屬絕對的第一份。我們無意去探討這個網站的技術手段水平甚至是商業前景,我們更關注的其實是這種做法背后所折射出的當下的音樂受眾對于音樂的功能認知和需求的時代性大轉變趨勢。
事實上,自音樂誕生以來,人們聽音樂的習慣更多是一種“隨波逐流”的方式,即當下有什么音樂,我就聽什么,頂多你可以選擇你愛聽或者不愛聽,你聽或者不聽,對音樂的消費重點在于一個“聽”字,人們對于音樂的接受,更多還是一種被動性選擇。從前人們聽音樂更多是為了怡情養性和助興,而隨著音樂產品的豐富和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對音樂的需求也在發生更多元化的轉變,除了根據聽眾口味需求而洐生出更為細化的風格分類以外,也開始有了諸如“汽車音樂”“咖啡音樂”“舞廳音樂”“環保音樂”等等的劃分,這就代表著,人們對于音樂的選擇主動性在增強,從我聽到一首音樂然后被它感染引導,逐步轉變成我選擇我需要的,可以服務于我當下的音樂。Jing.FM的這種做法,顯然是把人們對音樂的功能服務性的需求正式放在了核心的位置,將人們的音樂消費習慣,從過去的“你給我什么樣的音樂,我來選擇聽或不聽”變成“我想要聽什么樣的音樂,你給我提供相應的選擇”,用戶真正成為了音樂的主人。從它目前被接受過內測的用戶廣為推薦的程度來看,它的成功之處,正在于突出了對用戶需求的重視和直接滿足。
更重要的是,在使用這樣的功能過程中,實際上也在強化聽眾對音樂的認知,而這一點,恰恰是當下樂壇最需要被明確被加強的東西。在選擇你要聽的音樂之前,你心里必須要先有一個明確的概念:音樂是什么,你聽它的原因和目的又是什么,你對音樂的需求又是什么,只有真正掌握了這些前提條件,你的音樂消費才是真正良性有效的,音樂才能真正地服務到你滿足到你,否則你聽音樂更多只能是人云亦云然后不知所云的瞎聽,也只有懂了音樂,音樂之于用戶也不會再是對牛彈琴。而另一方面,當人們對于音樂的需求越來越精確越來越理性,這也會直接影響到音樂行業產品提供的方式和方向,只有明確掌握了用戶的需求,才可能真正有的放矢,生產出真正滿足于用戶的產品,也可避免一堆無目的性殘次品的渾水摸魚攪亂市場。
如果說,技術方面的革新和轉變影響的,更多是作品方面的呈現,那么,觀念上的轉變與革新,則可能影響到的是一個行業甚至是一個社會的發展方向。從長遠的發展來看,“我聽音樂”必然要往著“我用音樂”的方向轉變,而我們的音樂公司和音樂人,應該怎樣順應這樣的一種趨勢,來轉變自己創傷和生產音樂的思路與方法,把準用戶需求的脈,讓音樂產業真正走向一個以有效滿足用戶需求為核心的良性軌道,也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