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桃紅四物湯配伍治療胃脘痛的臨床療效。
方法:用桃紅四物湯(桃仁、紅花、熟地、當歸、川芎、白芍)配伍治療65例。
結(jié)果:治療總有效率為92.4%,其中顯效40例,有效20例,無效5例。
結(jié)論:桃紅四物湯配伍治療胃脘痛確有療效,對胃痛、胃脹、胃酸、納呆、道氣、惡心、嘔吐、嘈雜、便血等癥狀的改善有顯著療效。
關(guān)鍵詞:胃脘痛/中醫(yī)治療桃紅四物湯/治療應用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195-01
本科室于2007年7月至2010年9月采用桃紅四物湯配伍治療胃脘痛65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65例全部為門診患者,男性35例,女性30例;年齡26歲至68歲,平均年齡47歲。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胃痛,發(fā)作時伴有胃脹、胃酸、納呆、道氣、惡心、嘔吐、嘈雜,或饑餓、便溏、便血、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背部疼痛等刺激癥狀。
1治療方法
桃紅四物湯(桃仁、紅花、熟地、當歸、川芎、白芍)一日一劑,加涼水800-1200ml,浸泡30min,武火煎煮水開,改為文火煎煮25分鐘,水煎兩遍,取藥汁600ml,早晚各溫服300ml。隨癥加減:①氣虛者加生黃芪、白術(shù)、黨參、山藥;②血淤者加延胡索、郁金、姜黃、三棱、五靈脂活血祛於止疼;③氣滯者加青皮、厚樸、枳實、佛手、香附行氣止痛;④濕困中焦者加藿香、砂仁、白豆蔻、黃連、敗醬草;⑤胃陰虛者加炙鱉甲、石斛、沙參、麥冬、玉竹;⑥胃氣上逆加代赭石、旋復花、生姜、半夏等降逆止嘔;⑦出血者加白及、地榆、槐米、三七粉、紫草;⑧便溏者加烏梅、烏賊骨、五味子、蒼術(shù)。一個療程15天,一般需要2-4個療程,病程長反復發(fā)作者需另加2個療程。
2觀察指標與方法
癥狀評分:①無胃脘痛及癥狀者計0分;②偶然有輕微胃脘痛,持續(xù)時間8-10min以內(nèi)計1分;③時常胃脘痛,持續(xù)時間20-30min以內(nèi)記2分;④經(jīng)常胃脘痛,持續(xù)時間超1h以上記3分。
3療效標準
①治愈:無胃脘痛、胃脹、胃酸、納呆、惡心、嘔吐、嘈雜、吐血、便血等癥狀,停藥后無復發(fā)者。②有效:胃脘痛,胃脹、胃酸,納呆、惡心、嘔吐、嘈雜,吐血或便血等癥狀較治療前明顯好轉(zhuǎn)。③無效:經(jīng)治療1個療程后上述癥狀與體征無明顯改善者。
4治療結(jié)果
治愈40例,有效20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2.3%。
典型病例:
病例1:患者張巧云,女,42歲,延安富縣人,農(nóng)民。2008年8月18日,以反復上腹疼痛8年加重1月伴黑便2周之主訴就診。刻下:面色無華,神疲乏力,消瘦;胃脘刺痛拒按,呃逆道氣,泛酸嘈雜,嘔吐呆納,口苦咽干,日解柏油樣便3-5次;舌大質(zhì)紫暗,脈細澀。電子胃鏡診斷(延安大學附院檢查)。
①胃體部潰瘍性質(zhì)待定。
②胃多發(fā)性潰瘍(AI)。
③慢性胃炎(竇部萎縮性)HP(+)。
④十二子腸球部淺表性炎。
化驗:大便陰血試驗(+++),Hb7g/L證屬肝胃不和,氣滯血淤型。治則疏肝理氣合胃,活血化瘀止痛。方藥:桃仁10g,紅花12g,熟地15g,當歸15g,川芎10g,白芍20g,柴胡10g,枳實12g,甘草20g延胡索10g,五靈脂10g,佛手15g,槐米15g,升麻5g白芨20g,三七粉沖5g,生黃芪40g,白蛇草20g,涼水浸泡1h,加水800-1000ml,溫火煎煮25min,過濾藥液600ml,分早晚各空服300ml,共投15劑。2008年9月4日二診:自述服藥后,胃脘痛大減,飲食增強,精神好轉(zhuǎn),面頰泛紅,仍反酸水,道氣;日解糞便1次;舌質(zhì)紫,舌邊尖散在瘀點;大便隱血實驗(+);HB9.8g/L。原方去佛手,甘草改為10g,加瓦楞子10g,黃連5g,吳芋10g繼投20劑,并囑其每天煮食5-8顆紅棗,增加補氣攝血的力度。
2008年9月28日三診:患者面帶笑容,雙頰紅潤,言增語快,飲食如常,胃脘無痛脹,無返酸、口苦,體重增加,不解黑便,唯有道氣,舌淡苔白,脈弦,HB10.6g/L,大便隱血(-)原方去五靈脂、延胡索,加代赭石15g,旋復花15g繼續(xù)投20劑。2008年10月20日四診:諸癥悉除,精神倍增,飲食正常,睡眠佳,大便隱血(--)HB11g/L;為鞏固療效再給20劑。前后共服藥90余天。4個月后復查胃鏡:①胃體胃角多出潰瘍愈合,無散在性糜爛、及出血點;②慢性淺表性胃炎;③HP(-)病癥痊愈。囑其勿食辛辣刺激食物,忌生冷油膩;隨訪2年患者訴無上述癥狀繼發(fā),能料理家務及下地干活。
病例2:患者:李秀梅,女,55歲,干部。2008年9月15日,患者以反復胃脘脹痛5年余伴納呆1年,體重下降半年之主訴就診。5年前因情志不遂,出現(xiàn)胃脘脹痛,以后常因情志不暢或飲食失調(diào)加重;曾口服西藥阿莫西林、奧美那唑、果膠鉍,病時重時輕,當時未加重視,最近出現(xiàn)體重下降明顯,于2008年4月10日行電子纖維胃鏡檢查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活檢病理診斷:胃竇部重度萎縮性胃炎,伴中度腸細胞化生;粘膜染色體分型為不完全性結(jié)腸型;HP(+++)。曾經(jīng)中西醫(yī)藥物治療,收效不夠滿意,朋友介紹前來本門診就診。患者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皮膚干燥,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食后胃脘脹痛,納呆,體重減輕6Kg,眠差;舌體胖大,舌苔白,舌質(zhì)紫,舌邊有瘀斑點;脈細緩。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中度腸化。癥屬:脾胃氣虛血瘀癥。治療:健脾養(yǎng)血,化瘀止痛。方藥:桃紅四五配伍,桃仁10g,紅花12g,熟地15g,當歸20g,川芎8g,白芍15g,延胡索10g,姜黃10g,三棱10g,五靈脂10g,三七粉沖5g,白芨15g,生黃芪30g,白術(shù)15g,黨參15g,雞血藤20g,白花蛇舌草20g,甘草10g。涼水浸泡1小時,加水800-1200ml,文火煎煮倆遍過濾藥汁600ml,早晚各溫服300ml,投藥15劑。2008年10月4日二診:服了十五劑后胃脘腹脹痛減輕,飲食增加,精神可,睡眠好轉(zhuǎn),二便調(diào),脈細舌苔薄白,舌質(zhì)淡紅,舌體肥大。效不更方,囑繼服20劑。2008年10月26日三診:胃脘脹痛消失,飲食如常,精神倍增,睡眠可,二便調(diào);體重增加2kg;舌淡苔白;脈炫。上方前后加減共服100余劑,日食主食400g-450g,體重增加4kg,諸癥消失。半年后經(jīng)纖維胃鏡及胃黏膜活檢:胃粘膜萎縮消失,無腸化生;HP(-)。
按語:胃脘痛(胃潰瘍,萎縮性胃炎)屬中醫(yī)“胃痞”、“胃脘痛”之范疇,病程長病機復雜,治療比較辣手,目前西醫(yī)也沒有特效藥,只能對癥治療。中醫(yī)認為致病因素主要是飲食所傷、情志失調(diào)、肝胃不和、素體脾虛等致胃失和降,脾失健運,久而脾胃氣虛,氣機不利,氣滯血瘀,不通則痛。其病位在胃,發(fā)病過程與肝脾密切相關(guān),尤以中焦氣機失調(diào),更為病機之關(guān)鍵。胃與脾同屬中焦,主受納、腐熟水谷,主通降,互為表里,是“后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故“正氣內(nèi)存,邪不可干”因此在審察病因,辨證施治,立法用藥方面,必須旗幟鮮明,既總體辯證,又具體施治,環(huán)環(huán)相扣,每奏佳效。幾年的臨床實踐證明,桃紅四物湯具有養(yǎng)血補血,健脾生血;兼活血化瘀,祛於生新,與止痛并舉的功能。能加快新陳代謝,推舊出新,使受損的胃粘膜組織得以祛於、止痛、生新、修復;使脾胃氣血資源旺盛,疾病得以康復。桃紅四物湯還具有見效快,療程短,復發(fā)率低,無毒副作用;經(jīng)濟方便,易于接受,值得臨床應用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