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胸脅岔氣”多因用力不當或發力時姿勢欠妥而致,是臨床上常見的損傷性多發疾病。發病后病人活動功能受限,呼吸功能受限,深吸氣時突感胸脅、肩背部痛疼而突然停止吸氣動作。筆者自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采用針刺內關、支溝、陽陵泉穴位配合病人自身活動并醫務人員進行痛處按摩拍打的方法,進行治療胸脅岔氣63例,能夠收到立竿見影或明顯好轉縮短病程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關鍵詞:胸脅岔氣針刺按摩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196-01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63例,均為本院門診患者,年齡最大的68歲,最小的19歲,其中男性51例,女性12例,病程最短者2小時,最長者8天。所有病例診斷上均按照《針灸推拿學》診斷符合者按照本方法進行治療。63例病例治療前均進行拍胸片排除胸部病變、骨折等疾病,且仔細詢問均有用力不當勞作史。
1.2治療方法。患者先取端坐位,放松情緒,取患側肢體內關穴、支溝穴、陽陵泉穴,內關和支溝穴分別用1寸毫針、陽陵泉穴用1.5寸毫針,采用直刺法進針,用瀉法手法進行捻轉提插,有酸脹“得氣”感時囑患者進行深呼吸,同時左右轉動扭動肢體,醫者在患者痛處進行拍打按摩,一邊運針一邊進行扭動和拍打按摩,并作深呼吸和咳嗽動作。患者隨著針刺以上三穴運用手法、自主活動和醫者拍打按摩的進行逐步感覺痛疼感慢慢減輕;部分患者效果緩慢時在肢體對側加刺如上三針,仍運用瀉法手法兩側同時行針,按照先法扭動拍打按摩,觀察疼痛減輕程度。一天一次,一至三次后評價治療效果。
1.3療效標準。參考《軟組織損傷治療學》相關損傷性疾病治療標準,自擬療效評價標準:治愈:胸脅、肩背部疼痛消失,活動、咳嗽及深呼吸時均無疼痛;顯效:胸脅、肩背部疼痛消失,但仍有不適感;有效:胸脅、肩背部疼痛明顯減輕,在活動、咳嗽及深呼吸時仍有輕微疼痛;無效:胸脅、肩背部疼痛、在活動、咳嗽及深呼吸時與治療前無明顯減輕。
1.4治療結果。治愈60例,占95.2%,其中54例患者一次治愈,5例患者兩次治愈,1例患者3次治愈;顯效2例,占3.2%;有效1例,占1.6%。總有效率為100%。
2體會與分析
本病多由勞作活動時屏氣用力、搬運重物、扛抬托舉、提拉負重時,用力不當,姿勢不協調,導致筋肉旋轉扭挫,過度牽拉而發生損傷,從而使氣機阻滯,經絡受阻,氣血不通,不通則痛。采用針刺內關、支溝、陽陵泉,疏散氣機,疏通經絡,疏散傷處氣機阻滯達到止痛的效果。《經絡學》及近代研究證明:明代徐鳳的《針灸大成》四總穴歌示“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后人又總結補充了“脅肋尋陽陵、心胸內關謀”而成“六總穴歌”。內關穴是心包經之絡穴,為人體手厥陰心包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針刺內關穴可以疏通經絡治療心包經及前臂諸疾,凡屬心胸心氣滯脈絡瘀阻所致病征皆取本穴。
支溝穴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經穴,《標幽賦》說“脅疼肋痛針飛虎”,飛虎是支溝穴的別稱,可用于治療岔氣引起的急性肋痛,呼吸時加重,針飛虎穴使針感向胸部傳導,同時囑患者深呼吸,往往可以一針見效。
陽陵泉是筋之會穴,為筋氣匯聚之處。《難經?四十五難》有“筋會陽陵泉”。故陽陵泉是治療筋病的要穴,臨床比較常用,具有舒筋和壯筋的作用。依其足少陽經的循行,陽陵泉穴治療本經經脈循行通絡的脅肋病。
根據內關、支溝、陽陵泉主治之病癥,針刺內關、支溝、陽陵泉三個穴位配合患者自身深呼吸及扭動肢體并由醫者拍打按摩患處,共奏疏通經絡、理氣止痛之功,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