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文學是作家靈魂的歸宿,作協是作家跨越的基點。首先恭賀您加入河南省作家協會!請問您在今年4月17日接到省作協批準您入會的通知時,是怎樣的心情?有何新的打算?
王浩:當然是很激動了,感到這是對自己多年來辛勤創作的一個肯定、一個回報。我希望以此為新的起點,向文學前輩、文學大家們學習,按照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繼續創作出人民群眾喜歡的文學作品,為人民而歌,為人民而呼,為人民大眾服務。
記者:近兩年您的創作激情異常高漲,僅在2011年就創作了小說、詩詞賦、散文、詩評等近150篇(首),8篇(首)文學作品獲大獎,其中2011年的12月創作(或刊發)以小說為主的12篇文學作品。請問這是“厚積薄發”的結果嗎?您是怎樣“厚積”的?
王浩:是的,可以說是厚積薄發。小的時候我父親喜歡寫小說,也經常在報刊上發表,有時他帶我一起參加洛陽文友們的聚會,耳濡目染,我竟也做起了文學夢。記得18歲時,我寫了一個短篇小說,投給了父親的朋友,當時《牡丹》雜志的主編李玉朝伯伯,他給我回信說,寫詩越年輕越好,寫小說越老越好。我理解他的意思,就是說,寫小說一定要有足夠的社會閱歷和人生體驗。我認可這句話,所以,一直在努力積累。這一晃過去快30年了。我想,這30年的時光,也許就是為了今天的體驗和積累吧。實際上,我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人,經過的好多事,包括看到的、聽到的,都能對自己的內心有所觸動。把這些觸動心靈的事件和人物,通過自己的文字再現出來,成為一種沖動和自覺的精神追求。
記者:世間矛盾無處不在。文學創作是您的最愛,但不是您人生的全部。請問您是如何處理搞文學創作、盡家庭責任、干單位工作、交社會朋友等事情的?
王浩:小時候,我就喜歡看文學作品,在學校,作文還可以,經常被老師當范文給同學們讀,也在中學生作文競賽獲過獎。然而,真正意義上的寫作,只是近兩年開博客以后的事。在此,我應該感謝兩位好博友,如果不是他們,也許我不會真正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第一個是丹曲蘇娜,到現在我還不知道她的真名,只知道她是一位來自三湘大地的詩人、作家,是她對土地鄉村的那種摯愛開啟了我的詩歌之路,也開啟了我的文學創作之路。然而要說到真正意義上的寫作,還得感謝我的另一位博友,也是我最尊敬的洋滔老師。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師長,中國雪野詩派的開創者之一,中國作協會員、詩人、作家、編輯,曾任西藏作協理事、拉薩作協副主席、原《拉薩河》主編、拉薩市文聯黨組成員兼秘書長、中國散文詩學會理事、中國通俗文學研究會會員。洋滔老師絕對是一個好伯樂,是他的悉心指導和充分肯定,才讓我的詩歌和小說慢慢從稚嫩走向成熟,也是在他的幫助和鼓勵下,我才有勇氣和信心把自己的作品投寄給雜志發表。我是名不見經傳的普通業余作者,在文藝界無門路,無熟人,無后盾,無后門,全憑作品打動編輯,《草原》《莽原》等幾十家刊物和報紙發表了我的中短篇小說,還有如年輕的風、和四水、原上草等編輯老師直接從我的博客中調小說去發表,讓我非常感動。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能遇到洋滔和一批獨具慧眼的編輯老師,真乃三生有幸。不然,我這輩子也許只能是一個文學愛好者了。
我在單位做黨務工作,雖然不像分管業務工作時那么忙,但雜事也比較多。我一般都是利用晚上和周末時間寫作,和工作并沒有多大沖突,只是業余時間少了出去的機會,至于做家務、和同學朋友聚會,雖然不像以前那樣有更多的空余時間,但一般情況下,我還是會盡量去的,因為那些交往和活動,可以為文學作品積累素材。
記者:您的代表作——中篇小說《風流老左》《鐘聲》,短篇小說《桂花香、女兒紅》、小小說《一夜暴富》、散文《千錯萬錯,千萬別錯過納木錯》、詩評《震撼心靈的詩章》等,膾炙人口,蕩氣回腸。請談一下您的創作感受。有作家說“已創作出的作品總留有遺憾,下一篇才是最滿意的”,您是否有同感?
王浩:說到創作感受,我想以人民為中心就是我的創作導向,只有貼近群眾,關注社會現實,反映老百姓真實生活的作品才是我喜歡寫的,寫出的作品也才是大家喜歡看的。今后,我還會繼續關心人民命運、體察人民愿望,從群眾的火熱生活中挖掘素材、從群眾的實踐創造中提煉主題、從群眾的審美需求中汲取靈感,寫出更多人民滿意的好作品,讓大家看到光明、進步、希望。
是的,我的作品完成后,回頭再看,總會發現有不滿意的地方,這不可避免,我也深有同感。我想,只能在下一次創作時,盡量吸取以前的經驗教訓,讓新作品接近于完美。
記者:您的故鄉是洛陽,請問九朝帝都、牡丹花城、山水形勝的洛陽,對您的文學創作有何影響?您今后的文學創作是否會與洛陽的影響力漸行漸遠?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您認為洛陽在您、全省乃至全國文學愛好者(或文學作品)中的地位幾何?
王浩:洛陽,立河洛之間,居天下之中,既稟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氣,也具南國水鄉嫵媚風流之質。開天辟地之后,三皇五帝以來,洛陽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成為天人共羨之神都。她不僅是中國最早的政治首都,更是中華思想與文化的源頭圣地,可謂中華民族歷史的精神首都,是最早的中國,也是最本色的中國、最淵深的中國。千年帝都,華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 絲路起點,運河中樞,牡丹花都,山水之城; 三代創世,魏晉風流,漢唐雄風,宋家文氣。上面這幾句話是對洛陽這座城市的一個高度概括。 這是一座在世界上唯一能號稱國色天香的古都。5000年文明史,4000余年建城史,1529年建都史,是我國建都時間最長的古都。是兼具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思想之美、城市之美的全能冠軍,是人類最早的“山水城市”、“園林城市”。美國城市規劃學家西蒙茲教授稱:這里是人類 “古代最佳人居環境城市”。洛陽,這座承載過十三朝文明的古都,曾經是光耀萬丈的世界焦點,現在正馳騁于王者歸來的征途。我生在洛陽,并且青少年時期都在那里度過,洛陽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對我文學創作的影響肯定是很大的。
我現在工作、生活在鄭州,但洛陽畢竟是自己的家鄉,那里有我的親人和同學朋友,我經常回洛陽去,洛陽對我的影響不會漸行漸遠。當然,不可否認,由于洛陽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全國發達地區相比相對滯后,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文學藝術的繁榮和發展,但隨著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加速,河洛文化一定能再度迎來輝煌。
記者:文學即人學。文學是“浴火重生”的心靈提煉工程。您在文學創作前、創作中、創作后的心路歷程分別是什么?您的文學創作高峰還能持續多長時間?根據您目前的狀態,是否有“江郎才盡”的感覺?
王浩:“浴火重生”的心靈提煉,這話說得好。每一部作品從構思到創作完成都是一個作家對社會、對人生的認知和體驗的一種深化,真的像鳳凰涅槃一樣,既有一種心靈的煎熬,也有一種重生的渴望,更有把自己的寫作沖動變成文學作品后的那種幸福和滿足。
至于我的創作高峰還能持續多久,這個不敢說,只能看自己的狀態和工作、生活環境對自己的影響。“江郎才盡”的感覺還沒有,如果沒有外界的過多影響,我想持續個十年、八年應該是可以的吧。
王浩簡介:
王浩,60后,筆名叢戎,博客名叢戎不泊。經濟學碩士、高級會計師。現就職于河南省直機關。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詩詞學會會員、《文化河南》副主編、《文學月刊》簽約作家。一年來,在《莽原》《草原》《牡丹》《中國文學》《前衛文學》《延安文學》《東京文學》《百花園》《河南詩人》《文化河南》《網絡詩選》《長白風》《金沙文化》《蘭坪》《金銀灘文學》《新文學》《粵海散文》《當代散文》《新三峽》《農民文學》印尼《印廣日報》《作家導刊》《涼州文藝》《大巴山詩刊》《運河》《當代寫作》《詩城》《詩中國》等國內外報刊發表詩歌、散文、小說、詩評近300篇(首),有詩集出版并多次獲獎,有散文獲得2011年全國散文作家論壇大賽一等獎,獲得《散文選刊》情感天下散文大賽一等獎,中國首屆人文地理大賽“最佳山水散文”,有小說獲得《小說選刊》第二屆全國小說筆會二等獎,有小說入選漓江出版社《2011中國年度微型小說》。
近兩年來,創作古典詩詞70余首,現代詩400余首,中短篇小說30多篇,小說大部分都已經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