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秦風·渭陽
我送舅氏,曰至渭陽。何以贈之?路車乘黃。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
秦穆公的兒子秦康公在渭水北岸,送別自己多年流浪他鄉的舅父公子重耳,重耳歸國后一舉成為當時威震天下的晉文公。送別時刻情誼深深,更是由舅父思念母親,何以饋贈表達思念之情,唯有珍貴的玉佩寶器才能相配。此為后世送別詩之祖。
每個人都有一方屬于自己的玉。也許在胸間佩戴,也許在手中把玩,也許還在山石沉寂。能跟屬于自己的玉相遇,那是上蒼的垂愛。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方玉,它的溫度、它的濕度、它的軟度、它的硬度,都在描述一個人的傳奇。問世間,玉為何物?
古人云:“玉入其國則為國之重器,玉入其家則為傳世之寶”。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化,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成為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著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愛國民族氣節;“化干戈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潔氣魄。這種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觀念把玉和德結為一體;同時,又將玉與君子結緣,物質、社會、精神三合一的獨特玉意識是我們華夏民族的思想建樹,成為中國玉文化的豐富思想和精神內涵。
玉有五德:仁義智勇潔。“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之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暢,專以遠聞,智者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中國玉文化延續時間之長、內容之輝煌不亞于偉大的長城和秦代兵馬俑的奇跡。玉文化的成就遠遠超過了絲綢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
西方的美如鉆石,堅毅、擴張;東方的美如玉石,溫潤,內斂;正如國人的生活態度、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非要時間捶打洗練上千年,才流露出這溫厚細潤的美,自古便有君子如玉,玉的溫良,于世人而言,便是永恒。那不著痕跡的自然之美,伴隨著這個古老的國度走過無數的歲月,始終都在帶領著國人從一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在玉中尋找德行、禮儀,賦予它深刻的社會內涵和文化精神,無論作為美善象征的佩飾,還是“以玉比容”的自身審美,它都是許多混沌的生命中忽然脫穎而出的那一點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