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少伯的詩是寫給當時遠去洛陽的友人,也是寫給千年后在此尋找生命中脫穎而出的那一點靈光的我們。
內心的清澈安寧、忠善恬淡正是人們千百年來在玉的品格中汲取的。玉本身也非尋常物,其質、其色、其紋、其澤,加之匠心依材治器,誠可謂天然自成圖畫,無聲有韻音樂,一掌中可把握天發靈慧,不言之物卻令人心動心幻美意頓生。世人重玉不妄玉,玉有奇特,玉是值得珍愛的。
若無七千年前河姆渡的玉飾玉佩,五千年前紅山文化的玉龍玉獸,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玉壁,方寸之玉也成不了這大的天地。《山海經》記載中國產玉之地有兩百多處,安陽殷墟一座古墓中出土玉器多達755件,藺相如曾以生命護衛和氏璧,萬千兵馬相爭廝殺只為爭那傳國玉璽,漢代帝王葬用玉衣、九竅塞、玉晗、玉握欲使尸骨不腐,中國人使玉有了超自然的能力,玉成了帶有神秘法力的靈物……
無數和玉有著絲絲縷縷關聯的故事,都如同這漫漫歷史長河中閃著波光的一隅,我們似看到了儒家的謙謙君子,又仿佛觸碰到老莊的如水蝶夢,更似纏繞在古佛青燈旁的那一縷暗香,玉之種種早已隨著時光的流逝深深地嵌入了中國人的生活,這溫潤,這內斂,這通透自然,且不敢說全然領會了這石之美,只把一片冰心寄予其中,望山望岳望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