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拉斯以《農民的終結》一書揭示了20世紀下半葉歐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巨變。今日中國,億萬農民洗腳離田、進城務工,農村老齡化、婦孺化、空心化現象日趨加重,還有誰,在辛勤地從事農業生產,艱難地支撐起糧食“九連增”?
細心觀察農村,不難發現,新農民正在崛起。
有著高學歷、高收入的王黎娜兩年前辭去銀行工作,回到浦東農村“女承父業”,成為“扁豆姑娘”,如今父女帶領4千名合作社員,種植了上海市場上97%的青扁豆;環保人士廖曉義帶領著城市精英集體上山下鄉,在汶川廢墟上建起了樂和家園;海歸陳禮貞與北大博士后吉云亮攜手在廣袤的農村播撒著有機農業的種子。這一批批城里人正在走新的上山下鄉道路,當新農民成為都市人的一種時尚,他們甘愿摸著泥土過生活,從事有機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為現代農業注入了新活力。
央視最新報道,在江西、遼寧等地,今年種糧大戶搶租土地種糧食,打工農民重返家鄉種大棚,農民回歸鄉土,土地又成“香餑餑”。據統計,勞務輸出大省河南,今年上半年返鄉農民工約占赴省外打工人數的6%,71萬回省農民工,有的就近打工就業,有的回鄉務農創業。在全國,每年都有大批農民工回流,這些返鄉農民積累了經驗和資本,有了新觀念,返鄉務農不再是狹義的耕地種糧,而是發展高效農業、創辦加工企業,為農村增添了新生機。
農業產業化,讓農民走上藍領化道路。今年山東臨沂建成糧食、蔬菜、畜禽等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50多處、7萬多畝,3萬農民脫離土地羈絆,其中1萬多人被公司聘為按月領薪的農業工人,1萬多人轉向二三產業。農業生產規模化和專業化,讓新農民群體快速成長。據統計,農民專業合作法頒布實施以來,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及入社農戶呈現“翻番式”增長。2008年合作社數量5.81萬個,入社農民77.19萬戶;兩年后的2010年,合作社數量已達27萬個,入社農民2300萬戶。合作社不僅從事農產品的生產,還創辦農產品的加工、物流、銷售企業,有了分工與合作,生產經營水平提高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強了。
“上山下鄉”的高素質人才,返鄉務農的“農二代”,農業企業的“藍領農民”,合作社的“專業農民”……這些新農民的誕生,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注入了發展新動力,新農民群體在孕育、在成長、在壯大,他們就是新型職業農民。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