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現代農業,根本出路在科技,關鍵在人才,最基礎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質、有職業技能、有經營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就是培育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未來,就是培育農業現代化的未來,也是培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未來,這是實現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當前三門峽市農村從業者的年齡結構及文化程度
制訂農民科技教育培訓規劃,必須了解當前農民現狀和對開展科技教育培訓的要求。為此,河南省三門峽市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查活動,了解到了農民真實的意愿。
(一)當前農業從業者的年齡結構
據調查,16~20歲的占0.1%,21~25歲的占1.3%,26~30歲的占2%,31~35歲的占5.7%,36~40歲的占13%,41~45歲的占19.5%,46~50歲的占21.8%,51~55歲的占16.2%,56~60歲的占11.3%,61~65歲的占6.3%,66歲以上的占2.6%。最小的16歲,最大的84歲,平均年齡47.6歲。調查顯示,36~65歲的中年人占88.2% ,他們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
(二)當前從事農業生產者的文化程度
文盲占1.6%,小學占12.5%,初中占59.5%,高中或中專占25%,大專占0.8%,本科占0.6%。可以看出,三門峽市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農民占14.1%,初中占59.5%,高中以上的占26.4%。當前農業生產勞動力大軍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為主,高中以上比例緩慢增加,文盲逐年減少,整體文化素質仍然偏低。
二、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需求
(一)農民對科技教育培訓的愿望
1. 當前農民對教育培訓方式的選擇
農民最喜愛的教育培訓學習方式排序依次是:4天以內短期培訓占34.3%;一事一訓占28.4%;創業指導培訓占16%;實訓基地培訓占13.1%。要求老師進村入戶進行現場指導這種學習方法是農民最為歡迎的。調查中,有28.1%的農民喜歡教授當面講解,31.1%的農民希望農村土專家當面講,20.7%的喜歡農廣校的培訓方式。電視、VCD等視頻教學培訓方式也是極為重要的輔助學習手段,有20.1%的農民選擇了這種培訓方式。
2. 對教育培訓內容的需求
農民關注度最高的是種植業,占教育培訓需求的45.1%。其中,開展糧食生產技術培訓占第一位,為27.8%,這與國家“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的政策導向是一致的;果樹生產為14.0%,蔬菜10.4%,食用菌7.1%,中藥材4.7%,特色經濟作物為11.2%,其他技術環節為23.8%。
社會服務業,為29.2%。其中,第一位是農產品加工儲銷產業,占36.6%,機械運輸業為23.9%,餐飲商業為11.7%,建筑業為9.7%,家電家政為6.7%,其他綜合服務為11.4%。
養殖業為25.7%。豬、牛、羊、雞、鴨、鵝、漁生產技術占71.1%,飼料防疫為13.4%,屠宰加工安全為9.9%,特種動物養殖為5.6%。
綜上,農民普遍希望學有一技之長,能取得穩定可觀的收入。
3. 培訓時間選擇
農民最希望、最愿意、最需要接受的是短期培訓。在所調查農戶中,有20.3%的農民選擇了1天培訓,38.9%的農民選擇了2~4天的培訓,有17.5%的農民選擇了5~9天的培訓,12.7%的農民選擇10~15天的培訓,只有7.6%的農民選擇了1個月到半年的培訓,1年以上3年以下較長時間的培訓只有1.5%的農民選擇。
4. 對培訓教師的期望
排首位的是土專家當面講課,其次是教師教授專家授課。這兩種授課方式受到了農民的推崇,占59.2%。黨員遠程教育終端接收站點和中央電視臺學習是極為有效的補充。農民需要能看得懂、學得會的技術,并能直接受益。所以身邊的能人是最有說服力的,農民最愿意接受農村土專家的言傳身教。
5. 培訓地點的選擇
調查顯示,10.2%的農民希望到縣里參加培訓,14.8%的農民希望到鄉培訓,71.2%的農民希望在本村或田間地頭參加培訓,到市培訓的只有3.8%。說明方便、直觀是農民最喜歡的培訓方式。
(二) 農民對科技教育培訓工作的評價
1. 直接影響農民科技教育培訓效果的因素
調查顯示,34.3%的農民認為培訓內容不切合實際或聽不懂、學不會,有37.3%的農民認為參加培訓耽誤農活或浪費時間。超過58%的農民認為沒有人組織、效果差或時間安排不合理。這些,一方面說明政府對培訓的組織安排針對性不強,或者培訓機構安排的課題、內容不合農民意愿,或盡是空洞的理論,有的甚至為培訓而培訓,走形式主義,或者安排培訓時間與重要農事相沖突;另一方面說明部分農民重打工掙錢,輕技能學習,創新意識不強。
2. 當前農民科技素質提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每年國家財政資金安排的教育培訓名額較少,遠遠達不到普惠制,且分屬發改委、扶貧辦、教育、人社、農業、團組織、婦聯等多個部門,難以做到教育資源統籌安排。調查中,有53.8%的農民認為機會少并缺少長效機制,有27.6%認為教育培訓不切合實際,效果較差。
3. 農民對進一步做好科技教育培訓工作的意見與建議
歸納起來,大致有五方面的建議:
一是絕大多數群眾希望科技教育培訓最好系統化,覆蓋每個行政村,并長期堅持,而且每年至少進村培訓兩次;
二是農民普遍歡迎實用技術培訓,最好面對面示范指導;
三是有兩成的農民希望開展職業技能指導和創業培訓,期望進一步做大做強;
四是對培訓機構空洞的理論說教有意見,希望按農民的意愿選擇課題,干啥學啥,并且要聘請既有理論知識基礎,又是操作能手的“雙師型”教師執教;
五是培訓最好與政策扶持、項目帶動配套結合,達到學得會,用得上,干成事,致富快。
三、加強三門峽市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的對策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認識,樹立大教育大培訓理念
農民教育培訓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偉大事業。提高領導干部對農民教育培訓重要性的認識,把農民教育培訓作為發展農村經濟、推動社會進步的戰略舉措。要注重挖掘一些鮮活典型,激發廣大群眾的熱情,促進農民自覺參與培訓。
(二)整合資源,構建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要在政府統籌協調下,整合農村科技(推廣)教育資源,逐步建立起不斷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高效率轉化農業科技成果的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建議政府把各個部門的涉農培訓資源、資金整合起來,形成人力、物力、財力的綜合優勢。發揮農廣校主渠道作用,引導、鼓勵和支持企業、經濟合作組織、民營機構等開展農民教育培訓活動。
(三)多元投入,建立經費保障機制
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多元化農民教育培訓投入體制,將各類面向農民開展教育培訓的社會資源納入財政支持范圍,建立長期的經費投入保障機制。要對專業開展農民教育培訓機構——農廣校進行扶持,在編制、人員、經費上給予保證。鼓勵民辦職業教育學校舉辦農民培訓。要按照項目管理要求,加強培訓資金管理,確保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社會效果。
(四)多方協作,加快師資隊伍建設
各培訓機構要加強與科研部門、技術推廣部門的協作,成立不同門類的“雙師型”專兼職農業專家系統,為農民教育培訓提供師資保障。充實和加強農廣校師資隊伍建設,不斷選拔年輕教師進修和參加學術交流,打造一支業務過硬的師資力量。
(五)注重實效,創新農民教育培訓方式
堅持以人為本、突出技能、注重實效的培訓理念。穩定全日制涉農中專學歷教育,探索半農半讀中專學歷教育,積極開展創業技能培訓,認真實施陽光工程,大規模開展實用技術培訓。要采取集中授課與創建實訓基地相結合,政府主導與產業協會相結合,培訓形式上體現靈活性,內容上把握針對性,效果上突出實效性。在教育培訓方式上,堅持學歷教育和短期培訓相結合。積極開設“田間課堂”、“流動課堂”等,以滿足不同區域、不同層次農民的需要。在教材開發上,立足農村實際,大力推廣“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農民喜聞樂見的視頻教材。
(六)政府主導,建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長效機制
制訂切實可行的農民教育培訓規劃,建立配套完善的政策措施。統籌協調,整合資源、分類培訓。建立在政府領導下,各涉農部門共同配合和社會廣泛參與的運行機制。通過完善農民教育培訓各項制度創新,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充分調動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廣泛開展農民教育培訓,大幅度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為現代農業造就大批人才隊伍。
河南省三門峽市農業局 王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