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沂南縣趙紀慶在致富路上獨辟蹊徑,超常人所想,喂起野性十足的野豬,不到2年的時間,就從無到有,“拱”出一條致富路,每年光野豬純收入近30萬多元,成為全縣第一個靠野豬致富并家喻戶曉的致富能手,當地農民創業成功的一個范例,農民致富路上的又一新亮點。
野豬現在是人們飯桌上的美味佳肴,皮經過加工可以做成多種皮制品,是市場上的“緊俏貨”,而且荒山野嶺都可以喂養。以前,趙紀慶就有喂養小動物的嗜好,玩過鳥、養過兔、喂過牛,就是一個結果,沒有一樣讓他找到致富門。一時,趙紀慶成了全村老少爺們飯后休閑拉閑呱的笑料。
2000年,趙紀慶偶然在閱讀農民日報時,發現野豬肉倍受消費者青睞的信息,決定養野豬嘗試人生第一桶金。他南下考察市場行情,并從外地買來4對野豬仔,進行喂養。雖然精心照料,但由于缺經驗、少技術,讓趙紀慶碰了壁,死了3對。一算賬,辛辛苦苦干了這么久,還賠了錢。心里很不是滋味的趙紀慶發現自己文化程度不怎么高才是致富路的絆腳石。
想到這里,趙紀慶開始走親訪友,拜師學藝,刻苦鉆研,收集飼養野豬相關資料,研究野豬生活習性。在與一位東北遠房親戚的閑聊中,趙紀慶聽說親戚那里有喂養野豬的,便趕赴吉林省樺甸市夾皮溝鎮學習技術。在趙紀慶的精心照料和科學管理下,剩下的那對野豬不僅長得大,還繁殖豬仔,為他注入了創業的希望。
2010年,趙紀慶經過層層選拔,被推薦到山東省農廣校舉辦的新型農民創業培訓班學習。20天的培訓學習交流,使趙紀慶的思想觀念發生了重大轉變,由小打小鬧,轉變到利用學來的創業知識和技巧,干一番大事業上來。當年,趙紀慶就把準備賣掉的母仔全部留下,并貸款5萬元,到馬牧池鄉承包了100多畝山林,開始艱苦創業,修建豬圈、打井眼、舉家西遷、搬上山……趙紀慶不凡的舉動,讓村里人既驚訝又好奇,引得周圍遠近的群眾紛紛前來看熱鬧。待到新鮮感過去后,更多的人對他表示不理解,不明白他為什么會這樣選擇。
面對不理解,趙紀慶始終堅持一個信念,那就是凡事得相信自己,相信這份事業他能干好。隨著養殖經驗積累,規模的不斷擴大,趙紀慶的野豬成為臨沂、濟南等外地客商的搶手貨,小豬仔剛一出生,就被客商們搶先預訂,訂單合同紛至沓來。趙紀慶以每公斤60元價格,賣出100多只野豬,經濟效益達20多萬元。
趙紀慶個人富了不忘鄉親,他不僅熱情向前來求教的群眾傳授野豬養殖技術,還為經濟困難的群眾送科技,甚至為貧困戶免費送豬仔,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為了拓寬市場,抵御風險,趙紀慶聯合40戶野豬養殖戶,成立了金懋野豬養殖專業合作社,進行統一配種、統一飼養等統一管理,科學指導,為社員開展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合作社現有種豬60多頭,仔豬300多頭,養殖戶60個,野豬存欄量達到800多頭。
如今,野豬幫趙紀慶創了業,發了家,他幫周圍10多個村莊100多戶群眾喂上了野豬,找到致富好項目,“拱”出一條致富路,脫了貧,致了富。
談起未來的規劃,趙紀慶信心滿懷:野豬養殖已被國家納入星火計劃項目,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由于野豬場的優越地理位置,前有汶河水,北有北大山林場,西鄰沂蒙影視城,東西兩路連接336省道,生態林依托沂蒙影視城,可以在西山樹林中建一個射獵場,合法購置獵具,射獵一些山兔、山雞等小動物,讓游客穿越古代體驗“開弓似圓月,箭發似流星,射獵生態林,人杰野味純”的獵人生活。
有了這些想法,趙紀慶的信心更足了,他還準備擴大野豬飼養規模,并在西山腳下建幾處茅草屋,以國花為點綴,開一家以野豬肉為主菜的特色山莊,真正發展旅游觀光農業。
山東省沂南縣農廣校
楊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