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概述:
超級稻“穩穗增粒”高產栽培技術結合我國現代稻作技術發展,主要針對超級稻品種特性,在研究超級稻株型、分蘗生長、物質生產、根系形成等生長發育的生態特性和產量形成特點基礎上,結合超級稻生長規律,從穩定穗數、增加粒數和粒重等角度,形成超級稻栽培的高產群體模式及其肥水調控方法,發揮超級稻品種的增產潛力和生產效益,實現水稻單產再上新臺階。應用該技術可提高水稻產量,還可提高肥水利用率,減少水分用量和用藥次數。
增產增效情況:
超級稻“穩穗增?!备弋a栽培技術在我國主要稻區應用,畝增產稻谷50公斤,節本增效明顯,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技術要點:
超級稻“穩穗增?!备弋a栽培技術結合各稻區水稻種植制度和方式,根據品種特性,通過育秧、栽植、肥水調控、群體優化、綜合防治、精確定量等關鍵技術,達到穩穗增粒,發揮超級稻增產潛力。
1. 稀播培育壯秧:培育壯秧是縮短返青期,實現栽后早發、形成大穗群體的關鍵。應根據移栽時期,確定播種量,應適當稀播。如有條件,可采用盤育、旱育。早育秧,單季常規稻每平方米150~200克,單季雜交稻每平方米100克左右。濕潤育秧,單季常規稻每畝播種15~20公斤,單季雜交稻每畝播種5~8公斤。秧齡根據生態條件和茬口確定,南方單季稻適時早栽,可以提前20天左右,縮短返青期,促進低位大分蘗生長。而且具有省工、省秧田和提早成熟的作用。
2. 濕耕水平整田:稻田移栽前1周進行干濕翻耕,曬垡,翻耕30厘米。翻耕前施有機肥(餅肥50公斤、鈣鎂磷肥40公斤),移栽前1~2天先旋耕,后灌淺水耙平,帶水耙平不宜多次,以平為度,待泥土沉實后移栽。
3. 插足基本苗數:綜合考慮水稻品種生長特性,南方單季雜交稻密度控制在每畝1.2萬~1.4萬叢,行距擴大到26~30厘米。這樣有利于控制株高,提高成穗率,減少紋枯病發生概率。一般每叢1本,如單株帶蘗少的可插雙本,確保每叢5個莖蘗。常規早稻種植密度應在1.8萬~2萬叢,移栽保證落田苗在5.5萬苗以上;連作雜交晚稻種植密度在1.5 萬~1.8萬叢。北方地區密度應適當增加到每畝1.6萬~2.0萬叢。
4. 定量調控群體:根據品種特性確定合理的高產群體結構。移栽后15天左右田間基本無水層時,用耘田工具進行耘田攪土送氣除草,促進根系深長。當苗數達到穗數苗數80%時開始輕擱田,采用多次輕擱田,控制最高蘗數為穗數苗的1.3~1.4倍。營養生長過旺時適當重擱田,控制苗峰,達到葉色轉淡,葉片挺直,苗峰下降。
5. 間歇好氣灌溉:在整個水稻生長期間,采用“三水三濕一干”,即插秧時灌寸水,便于返青、活棵;施肥除蟲時灌寸水,以水帶氮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除蟲效果;孕穗開花期灌寸水,防止穎花退化;分蘗期間、穗形成期和結實期以淺水和濕潤灌溉,干干濕濕;夠苗時排水擱田,改善稻土通氣性。
6. 定量施肥:根據水稻目標產量及植株不同時期所需的營養元素量及土壤的營養元素供應量,計算所施的肥料類型和數量,進行補充。同時結合不同生長期植株的生長狀況和氣候狀況進行施肥調節。原則上,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鉀肥用量,適當提高穗肥用氮比例。為促進大穗形成,可適當每畝增施硅肥30公斤,促進莖稈粗壯和大穗。
長江中下游單季超級粳稻,每畝純氮用量14~16公斤,基蘗肥與穗肥比例6︰4; 長江中下游單季雜交秈稻,安徽稻區每畝純氮用量12~15公斤, (下轉34頁)(上接31頁)基蘗肥與穗肥比例6.5︰3.5。浙江、湖南稻區每畝純氮用量12~13公斤,基蘗肥與穗肥比例7︰3。連作早晚稻每畝純氮用量10~11公斤,基蘗肥與穗肥比例7︰3。低產田提高基蘗肥比例,高產田提高穗肥比例。
7. 綜合精確防治:插后7~10天結合施肥時拌入“稻田移栽凈”等除草劑防除雜草。超級稻群體大,重點抓好紋枯病、螟蟲、卷葉螟、稻飛虱、黑尾葉蟬的防治。根據病蟲害預報,及時做好病蟲害防治。在苗期和大田分蘗期隨時注意防治薊馬、飛虱等蟲害。
注意事項:播栽期、種植密度和肥水管理應從品種個性特點出發,結合共性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要緊密結合當地植保部門的測報。
適宜區域:該技術主要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雙季早稻、雙季晚稻及單季晚稻中應用。
技術依托單位:中國水稻研究所
聯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體育場路359號中國水稻研究所
郵政編碼:310006
聯 系 人:陳惠哲,朱德峰
聯系電話:0571-63370373
電子郵箱:chenhuizhe@163.com
選自《2012年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