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場的概念
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人們最為熟悉的字眼兒,但面對形形色色的市場,人們并不見得都能理解市場的真正含義。對銷售者來說,現代意義上的市場已經絕非僅指商品交換的場所,而是指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商品占有者之間的買賣關系及其意志行為。了解市場的含義,對農產品經營者來說十分重要。
(一)從空間概念看市場
市場的空間概念來看,市場是商品交換的場所。農民生產出農產品要通過銷售,才能實現產品的價值,消費者要購買商品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而這個過程必須經過市場這個交換場所。因此,農產品經營者營銷產品時,要明確市場的空間概念,其作用和意義表現為:
1. 有利于農產品經營者明確其產品所銷往的地區,以及在何處銷售最為有利。
2. 有利于農戶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動向。
3. 市場的地理位置、運輸條件、運輸成本及購物環境等等,是經營者市場營銷必須考慮的問題。
(二)從商品的供求關系看市場
從商品供求關系的角度來看,市場又是由買主和賣主所組成的,供求雙方在市場上表現出來的供求力的相對強度,使其中一方在市場上的交易過程中居于主導地位,從而使市場分為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
1. 買方市場指在買方力量的主導下運行的市場,買方在交易關系中居于主導地位。其基本特征是:①市場上商品的供給量略大于需求量,供求關系基本平衡;②買方在市場有較大的選擇余地和較多的購買機會,賣方在市場上處于從屬地位或被動地位;③市場以買方為中心,買方的需求決定著經營者生產經營活動的發展和變化。
2. 賣方市場指在賣方力量的主導下運行的市場,賣方在交易中居于支配地位。其基本特征是:①市場上商品供不應求,無法滿足消費者或用戶需要;②市場由賣方主宰,買方處于被動或從屬的地位;③生產者生產和銷售什么,消費者就只能購買和消費什么;④交易條件有利于賣方而不利于買方,消費者正當權益難以得到有效的保護。
3. 賣方市場與買方市場劃分為三個層次:①第一層次。根據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情況,市場劃分為總體性賣方市場和買方市場;②第二層次。根據部分商品供求情況,市場劃分為局部賣方市場和買方市場;③第三層次。根據單項商品供求情況,市場劃分為單項商品的賣方市場和買方市場。
從這種劃分可以看到,在總體性的賣方市場中,可能存在著局部的買方市場或單項商品的買方市場;反之,在總體性的買方市場中,也可能存在局部性賣方市場或單項商品的賣方市場。
判定某種商品農產品的市場是屬于買方市場還是屬于賣方市場,對于農產品經營者的市場營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三)從農戶的角度看市場
從營銷者即農戶的角度看,市場又是某種或某類商品的所有現實的或潛在的購買者的集合。人們常說“這種產品的市場很大”,或者說“這種產品沒有市場”,都是指有沒有購買者,就是這種意義上的市場。對農產品經營者來說,確定自己產品的市場需求總量、構成、分布、購買力情況,乃至購買者的偏好、購買動機等,對于有效地開展農產品市場營銷,都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
(四)從商品流通的全局看市場
從商品流通的全局來看,市場又是指整個流通領域里所有產品市場的總和,是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的全過程,是交換關系的總和。
1. 商品交換不是孤立的、個別的交換行為,而是許多并行發生和彼此聯結的商品交換過程。
2. 各種產品的市場不是單個的、分立的市場,而是不可分割的、聯系在一起的有機整體市場,各類產品市場之間存在著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關系。比如說,牛奶市場的擴大就可能帶動飼料市場及其他相關產品市場的擴展。
3. 農產品經營者的活動,也不是孤立的個人行為,而是要受到其他市場活動主體,即其他農戶行為的影響。
4. 市場上的商品交換體現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了維護市場各活動主體的正當權益,市場必須實現公平交易和平等競爭,國家必須通過法律形式來制定市場行為準則。
二、市場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市場的功能是指市場機體本身所具有的客觀職能。市場通過發揮自身的功能,保證商品生產的順利進行,推動商品生產的發展。一個較為完善的市場體系,其主要功能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交換功能
這是市場最基本的功能,離開了商品交換,也就談不上市場的存在。市場交換功能的發揮,使商品生產者或經營者得以將自己的產品拿到市場出售,從而獲得貨幣,然后再向別人購買自己所需要的生產、生活資料,實現商品、勞動的交換。
(二)聯系功能
實現不同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經濟結合。社會分工越細,市場的這一功能越重要。
現代商品經濟條件下,供需矛盾表現為八個方面的隔離,需要通過市場的各項功能,調節解決這些隔離:
1. 數量隔離——數量分配功能。生產者希望大批量生產和供求均衡,需求方則希望零星購買各地產品,市場很好地解決了這一矛盾。
2. 質量隔離——質量調節功能。生產者滿足于現有質量,消費者希望獲得更高質量的優質名牌產品。市場通過優質優價、優勝劣汰,保證了優質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和其生產者的經濟效益,一些劣質產品則會被淘汰出局。
3. 空間隔離——運輸轉移功能。生產者在產地,消費者在目標市場,這種地域上的隔離通過市場聯系在了一起。
4. 時間隔離——儲存保管功能。農產品生產一般具有季節性強的特點,而作為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其需求與消費卻是常年性的,農產品的儲藏和運輸功能由此應運而生。
5. 資金隔離——資金周轉功能。生產者希望價高利大、集中賣、周轉快,需求方希望價廉、利小、分期買。
6. 信息隔離——信息交流功能。供給方需要促銷信息、需求信息,需求方需要供給信息。市場的信息交流功能既滿足了農戶的要求,也溝通了消費者的信息。
7. 規格隔離——調節規格功能。農產品生產者希望規格少的專業化生產,管理方便,成本低,勞動投入少,需求方需要規格多的多樣化選擇,只有市場才能協調這一矛盾。
8. 服務隔離——維修服務功能。供給方希望返修少、服務少,消費者希望服務好、維修方便。
(三)價值實現功能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價值要靠市場來實現。當經營者把商品出售后,所得貨幣能夠補償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勞動量,則商品價值得到了完全的體現;若商品賣不出去,或所得貨幣不足以補償勞動耗費,則價值就不能得到實現或不能完全實現,社會再生產就會被迫中斷或縮小規模。
(四)調節功能
通過競爭和價值規律的作用調節各類生產要素在各個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和布局。體現在兩個方面:
1. 通過競爭調節商品的供求。某種商品的價格上漲表明該商品供不應求,生產這種商品有利可圖,于是生產者便紛紛轉而生產這種商品。反之,商品價格下降則表明該商品供大于求,生產這種商品可能會虧本,于是生產者便會壓縮這種商品生產或轉產別的商品。即通過價值規律的作用,調節生產要素在部門間的配置,使商品供求大體達到平衡。
2. 通過市場競爭、分化和淘汰機制的作用使生產要素的原有配置格局發生變化和調整。一部分較差的經營者在競爭中被淘汰,另一部分較好的經營者在競爭中得到發展,這種優勝劣汰的結果,就會使資源從配置效益較低的地方流向效益較高的地方,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五)服務功能
一個比較成熟和完善的市場體系,它對市場需求者的服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 面向市場進入者,直接提供進行商品買賣所需的各種組織機構,保證商品交易的順利進行。
2. 通過建立一系列為商品交易提供各種方便的設施與機構,如銀行、保險機構、信托公司、技術咨詢、商品檢驗等服務機構,為市場進入者提供便利。
(六)反饋功能
市場每時每刻都在通過供求、價格等反饋著各種信息,這些信息就成為國家或經營者掌握市場動向,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生產或確立營銷決策的重要依據。所以,市場的行情就是整個經濟活動的綜合反映。
(七)勞動比較功能
通過商品比較來推動生產經營者努力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方法,不斷改善生產經營條件,提高勞動生產率,取得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改編自《農產品市場與農戶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