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準大一新生們已經躍躍欲試,一一列好自己的購物清單準備前往夢想中的大學。學校會發放的物品清單這里就省略了,下面補充新生們還需要準備的幾個物品。
大一新生必備物品
一本自己喜歡的書
進入大學后照例先是要進行軍訓,而這時學校還沒發放圖書證,新生不能去圖書館看書??墒擒娪柕娜兆油砩蠒軣o聊,這時你就需要一本喜歡的書來陪伴你度過這段“艱難歲月”。
家鄉特產
好東西就要和大家共同分享,而且這還是一種同學之間增進感情的工具。還可以帶上點小禮物,讓舍友師生感情更融洽。如此種種,都可以算是建立良好關系的敲門磚吧。
一顆踏實的心
做人也好,做事也好,都應該腳踏實地不輕浮,不要急功近利。雖然大學里應該多多參加各種學?;顒?,但也不是讓你整天都生龍活虎坐不住,該靜下心來學習的時候還是要一門心思專注于學習。不管怎么說,學習還是首要任務,況且這可能是自己最后的四年校園生涯,以后再想坐在課堂上聽課或是坐在圖書館里看書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了。
新生入學注意事項
學習關卡
面對突來的“自由”會不知所措嗎?離開了高中忙碌的學習生活,會不會突然沒有目標,失去動力?或許剛接觸自己選擇的專業,又變得不滿意了?
·破解秘方·
盡快適應大學的授課教學方式,可以先到學長學姐那兒討教一下,學習他們當年的“轉型”過程,另外還可以套得一些教授、老師的授課特點、授課進度等等,便于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考試之后”。
大學教育是培養你綜合素質的,如果剛上來對專業有點“抵觸”情緒,可以通過開展對外語的學習或者一些選修課程的接觸來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過一段時間,也許就可以慢慢接受并愛上你的專業了。
生活難題
即將奔赴象牙塔的大學新人們,會不會擔心即將去的遠方,飲食會不習慣,即將共處的室友們作息時間又存在著差異……
·破解秘方·
入鄉隨俗,既來之,則安之。吃的方面還是很好克服的吧!實在想家鄉菜,就找個家鄉菜館開次“小葷”也是未嘗不可的哦!
宿舍是個小集體,甚至可以說是個小家庭,室友都是兄弟或者姐妹,所以從自身來說要學會體諒,從對別人來說要學會照顧,這樣下來,再大的生活作息上的差異也是會融化在濃濃的友情之中。
大學里的特殊人脈
進入大學,就相當于跨入了半個社會。高中時由于學習緊張,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一心只讀圣賢書,不聞窗外事”,還有一個溫暖的避風港——家。而到了大學就不一樣了,除了學習之外,自己還要獨自一個人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而處于大學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講,大都形成了自己獨立的鮮明的個性,從不愿意依從別人。那么如何處理好大學里的人際關系呢?
·破解秘方·
1. 學會交往
承認個人生活習慣和價值觀的不同。
生活中,做到“三主動”:一是,主動和別人打招呼;二是,主動和別人說話;三是,主動幫助別人。
2. 宿舍關系
平等是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前提。每個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經歷,知識水平都不同,但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并沒有貴賤之分。沒有必要因為自己是富家子弟,來自大城市的,就自覺高人一等,傲慢終日,這樣的話必然會被別人排斥孤立起來。相反,更沒有必要因為自己是來自普通家庭甚至貧困家庭,吃的沒別人好,穿的沒有別人高檔而產生強烈的自卑感,認為自己比別人矮了半截,甚至跟別人說話時都是低著頭,走路時拖著腿,整天無精打采的。我想沒有一個人愿意跟一個看不起自己的人交往。
真誠與包容:我們只有做到坦誠對待別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信守諾言,才會獲得別人的信任,彼此才建立深刻的友誼。當別人有困難時或心情不好時,我們可以盡可能地幫他們。有時即使幫不上什么忙,一句安慰的話,也可以讓他們感激涕零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和處事的態度,我們沒有必要讓別人一定要接受我們的觀點,按我們的習慣生活。
適度距離原則。人們常說“距離產生美”,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都應給對方留有獨立活動的空間,這樣才能產生美感。不要做什么事兩個人都要粘在一起。這樣的話再好的朋友日子久了也會變得厭煩、生疏起來。當然如果距離太遠,就談不上交往和相處了。因此我們在平常交往過程中,注意要把握好心理距離上的適度,不要以為越近越親密越好,甚至喪失自己的個性,盲目地服從,并不一定能交到好的朋友。
學會用贊美溫暖別人。人們有一種天性,就是喜歡聽到別人的贊美。在日常交往過程中,在適當的機會給別人一句贊美的話如“這種發型很配你”等,會讓別人心情舒暢一整天。當然贊美別人也并不是無原則地、不分場合地去阿諛奉承別人。日久之后,也會讓別人產生厭煩的情緒,只有那種發自肺腑、真誠的贊美,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當然上面所講的,只是紙上談兵而以。每個人都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和交往的情景靈活地去與別人交往,增強自我的吸引力,使自己能夠在人際關系中經常處于積極和主動的狀態,促使自己身心的全面發展,在別人心中樹立起自尊、自愛、自強、寬容和友好的形象。
校園生活也分等級
社會階層的分化正日益影響著大學校園寧靜的生活,如今不只是受家庭差異的影響,更多的是,大學生對生活費的不同支配方式也演變成了不同層次的校園生活。未到月末,有些大學生手里會有一些結余,還會為自己攢一點錢以供不時之需,而很多大學生卻發現,自己這個月的生活費又用盡了。這說明了現在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缺乏合理支配資金的能力。
據了解,現在家長給孩子生活費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一學期生活費一次性給全,另一種是按月定時給。相對而言,一次性給付的情況比較普遍,也因此,不少學生開學之后前兩個月手頭掌握的資金還比較可觀。但由于大部分同學在掌握較多資金時不能把握好花錢的分寸,無計劃消費較多,往往導致學期期末時出現“經濟危機”。
面對這樣的現象,我們應該如何解決?
·解決方案·
平時適度地緊縮財政支出,為自己建立一個富有彈性的消費習慣;嚴格控制自己每月的消費上限,對自己每筆資金的去向有一個詳盡的記錄,并養成定期儲蓄的好習慣。
建立健康的消費心理和生活方式,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學習上。不要一味追求檔次講究攀比,更多地應考慮所購物品的性價比和自己的承受能力。
可有可無的東西最好不要買,哪怕價格非常便宜。吃穿住行能省就省,日子過得馬馬虎虎就行。如吃,盡量不要下館子,食堂是吃飯的最佳地點;穿,四季服飾夠換洗就可以了;行,盡量不要打的,能做公交車就坐公交車,可以在所在的城市辦一張公交卡,既方便又能省不少路費哦。
閑錢盡量少裝口袋,平時夠零用就行了,真正使用錢的時候再到銀行去取。而學會記賬和編制預算是控制消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實記賬并不難,只要你保留所有的收支單據,抽空整理一下,最好每天及時記錄,這樣就可以掌握自己的收支情況,可以從賬面看到哪些是該花的,哪些是可以節省的,從而對癥下藥,也有利于整體的規劃。
學生在外面買東西的時候要堅持以現金付賬,盡量少用銀行卡。銀行卡一向是銀行和商家營利的重要手段,反過來看,它也是一種讓顧客在不知不覺中傾其所有的消費方式。用卡輕輕一刷就完了,省略了人們掏錢包看票購物量力而行的思考過程。有沖動消費的大學生,就請你在外出的時候別把銀行卡隨身帶著,堅持用現金付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