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選育過程
1978—1981年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獼猴桃課題組對贛北地區進行野生獼猴桃資源考察中,在武寧縣發現一個中華獼猴桃優良單株,編號‘78-1’,并從該優良單株采集果實種子,實生播種,從中優選出大果型雌株,于1984年3月開始無性繁殖及高接換種,1986年開始掛果,對其無性系的生物學特性、果實性狀等進行觀測、分析、比較,同時將接穗分送到江西省園藝所、江西省科學院試種,試驗結果表明該品種品質優良,遺傳性狀穩定,豐產穩定,果大味純,商品率高,適應性強。2011年12月通過江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
2 主要性狀
2.1 植物學特征
‘云海1號’樹勢較強,1年生枝條淺褐色,被灰白色茸毛,老時禿凈,節間平均長度6.79厘米,芽眼微突,有銹色短茸毛。嫩葉黃綠色,老葉暗綠色,葉背淡綠色,密被灰白色極短茸毛,葉近圓形,頂端截平,中間凹入,多翻卷,有明顯下垂,基部平截至淺心形。葉柄較長,平均9.36厘米,陰面淺褐色。花大色白,有單花、雙花和三花,聚傘花序,花冠大,冠徑4.5~5.3厘米,花瓣多為6枚,平展,頂端微皺,基部疊合,花柱直立,花絲淡綠色,花藥金黃色橢圓形,有濃郁的花香味。
2.2 果實經濟性狀
果實長圓柱形,頂部略尖,果皮薄,果面棕褐色,有短茸毛易脫落,有光澤;平均單果質量86.5克,最大125克,縱徑×橫徑×側徑為6.5厘米×5.15厘米×5.05厘米,果肉淡黃色,有香氣,肉質細嫩,多汁,風味極佳,品質上。果實可溶性固形物15.06%~17.8%,維生素C 714.2克/千克,總糖8.71%,可滴定酸1.48%,耐貯藏,在常溫下可存放20天以上,品質上。種子紫褐色,較少,平均每果550粒。
2.3 物候期
‘云海1號’在廬山地區,3月中下旬萌芽,4月中旬現蕾,5月中旬開花, 10月下旬果實成熟, 11月中下旬落葉,屬晚熟品種。
2.4 適應性和豐產性
該品種適應性強,豐產穩產。第3年平均株產16千克,最高株產達30千克,每畝產量1000千克。
3 栽培技術要點
3.1 園地選擇
選擇海拔1000米以下、光照充足、水源豐富、雨量適中、土層深厚、pH 5.5~6.8、土質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帶建園。
3.2 架式和整形修剪
以棚架和“T”型架為宜(架面高1.8米,株行距3米×4~5米),果實成熟好,便于管理,單干上架。冬季修剪每平方米保留一年生中、長枝4~5個,長枝留8~12個芽,中枝5~8個芽,短枝、細弱枝、過密枝、病蟲枝疏除。夏季注意除萌、抹芽和摘心。
3.3 花果管理
由于該品種坐果率高,為了提高商品率,要實行定量掛果,限產增質,要及時進行疏花疏果。疏果一般可在坐果后10~20天。先疏去小果、畸形果、病蟲果和傷果。一個葉腋有3個果實,應留中間果。中果枝留3~4個果,長果枝留4~5個果。
3.4 肥水管理
成年果園一般每年施肥3次,萌芽前,以速效氮肥為主;謝花后以速效磷、鉀肥為主;10—12月采果后即施基肥,以有機肥為主,配施速效氮、磷、鉀肥,施肥量占全年的70%左右。要保證萌芽前和開花后至幼果生長前期這2個關鍵時期不受旱;高溫干旱時及時灌水抗旱和樹盤覆蓋;雨季要注意及時排漬。
3.5 病蟲害防治
獼猴桃主要病害有葉斑病、葉枯病、根腐病、花腐病、果實軟腐病、根結線蟲病、細菌性潰瘍病等;主要蟲害有蝗蟲類、金龜子類、蝽蟓類、葉蟬類和蝶蛾類。對上述病蟲害主要采用生物綜合防治手段,始終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以經濟措施和無公害措施為主,提高樹體自身對病蟲害的抗性。切忌單一地使用化學農藥,更要杜絕濫用化學農藥,特別是劇毒、高殘留農藥,以免造成藥物殘留影響銷售和病蟲產生抗藥性。
(據《果樹學報》2012年第5期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