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時節,在河南省鄧州市龍堰鄉劉道村,50畝晚秋黃梨標準化示范園種植基地,只見株株梨樹掛滿果實,一派豐收的景象。
“從眼下長勢看,今年肯定是個豐收年。”梨園的主人、鄧州市龍堰鄉劉道村穰原合作社理事長賈新林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賈新林介紹,基地內栽植的晚秋黃梨每個重0.5~1.5千克。進入盛果期后,每棵樹能產梨30~50千克,每畝地可產梨5000千克左右。
談起晚秋黃梨的種植經歷,賈新林說,鄧州市作為南水北調中線的渠首城市,為確保首都和工程沿線人民喝上甘甜的丹江水,近年來,該市大力發展名特優經濟林和生物質能源林基地建設等。賈新林從中看到了發展機遇。經過多方考察,賈新林發現種植晚秋黃梨將是一條致富捷徑。
于是,他帶領種植戶多次到河南漯河、浚縣、省農科院等地投師學藝。經過幾年的摸索,賈新林他們不僅掌握了黃梨種植的技術,并探索出晚秋黃梨的培育技術:施農家肥、礦物肥,噴灑低毒生物農藥等,這樣結出的梨不僅金黃碩大、綠色無公害,還特別招人喜愛。該市張樓鄉孫渠村民、穰原合作社社員許秀勤的4年生梨樹,去年在2次大風災后畝產仍達4000千克,畝產值超過2萬元。
為了更快帶領群眾共同富起來,賈新林毅然放棄了自己收入頗豐的農資生意,2008年成立“穰原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決心把“晚秋黃梨”產業做強做大。2009年“穰原”牌“晚秋黃梨”在國家商標局正式注冊成功,同年獲國家農業部無公害產品基地認證。2010年“穰原”牌“晚秋黃梨”被第七屆農運會指定為獨家專供農運會特色農產品。
合作社成立時,有人說他傻,有人說他笨,家里人也極力反對,可生性倔強的他頂著家庭、朋友的壓力和質疑,一心撲在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大道上。他先后組織農民1000多人分批到穰原合作社社員許秀勤的“晚秋黃梨”園和合作社的示范園參觀,大家都親切地喊他“梨王”。據悉,目前全市已發展晚秋梨種植面積7000多畝。
賈新林還向市政協提交了《關于鄧州市南水北調中線渠首水源地高效經濟生態示范區、生態走廊建設中種植“晚秋黃梨”的建議》、《關于“穰原牌”晚秋黃梨在第七屆農運會宣傳推介的建議》等提案,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視。該市構林鎮政府在召開植樹造林現場會上,還請他介紹相關經驗。看到自己多年的努力得到了認可,他有說不出的高興。
談到今后的發展,賈新林希望借助鄧州市被國家列入南水北調渠首生態涵養林建設范圍的機會,計劃在3年內推動全市晚秋梨種植面積發展到3萬畝,5年內發展到6萬畝,10年內發展到20萬畝,使鄧州成為全國最大的“晚秋黃梨”基地,帶領周邊更多的群眾共同致富。
(據《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