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金融危機肆虐和企業風險陡增的今天,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強化無疑意義重大。本文從內部控制的內涵和意義出發,深入分析我國企業在內部控制方面出現的問題并提出強化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的一些有效措施,以期能夠提高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管理水平獻策獻力。
【關鍵詞】內部控制風險管理控制環境;意義
企業內部控制理論來源于控制理論,并隨著控制理論的發展而豐富和完善。它最先產生于審計領域,到目前為止,其已經相當完善。現有的企業內部控制研究及其成果主要來自于三個角度,最多的是審計角度,其特點是糾錯防弊;其次是組織管理角度,審視內部控制的權力制衡作用,以及如何在現有的委托代理制度下保證代理方的盡責;最后是個體行為角度,涉及到社會和個人的行為控制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影響。
一、企業內部控制的內涵與意義
(1)企業內部控制的內涵。企業內部控制貫穿于企業的各個方面,只要有企業活動,那么必將涉及內部控制。企業內部控制是指單位組織為了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以及合理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充分獲取并利用各種資源,并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達到企業經營管理目標,而由治理層、管理層和其他人員在內部共同參與設計和執行實施的方法和程序。內部控制,也是管理的手段之一,有助于企業在有序高效的情況下開展生產經營活動,通過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控制來減少決策上和執行中的缺漏,從而有效執行組織策略達到組織目標。(2)企業內部控制的研究意義。無論從我國還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看,任何一個成功的企業都有一套健全的內部控制系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轉換企業經營機制,使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經濟競爭主體是我國企業改革的一項根本任務和長遠目標。內部控制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確保企業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和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全球大量企業因金融危機影響,不能很好地管理和控制風險而紛紛破產和衰退的背景下,對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的研究就顯得意義重大。
二、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1)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由于我國改革開放時間短以及市場經濟體制確立時間不長,導致了我國企業先天發育不足,同時我國理論界對企業內部控制的研究較為滯后(20世紀80年代,我國學術界才開始對這一領域進行研究),加之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環境建設中的法律法規建設起步晚(2000年7月才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將內部會計控制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這些歷史與客觀原因造成包括企業所有者和管理者在內的企業各利益相關方普遍對企業內部控制的重要性認識不足。(2)內部控制制度設計存在缺陷。我國企業的內部控制起步較晚,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雖有一定的成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明顯的差距。長期以來,我國企業對內部控制普遍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具體表現在:首先,未建立內部控制制度,或沒有成文的內控制度,導致缺乏明確的控制程序和標準。其次,雖然建立了內部控制制度,但并不健全,例如重視供產銷環節的程序控制,但忽視內部控制結構的整體協調;重視對實物的控制,但忽視對行為者的控制;疏忽經濟往來中的管理,造成資產不清、債權債務不實;制定的內部控制制度沒有從本企業實際情況出發,無法實行等等。最后,雖然制定有內部控制制度,而且也較為全面,但不能徹底地執行和落實,未能發揮有效作用來制約會計違法行為的發生。(3)缺乏有效的監督評價機制。由于我國市場體制不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不健全以及企業自身發育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我國企業的內部控制普遍存在眾多局限,如人類易犯錯誤的本性、內部控制建立所基于的事實可能錯誤、內部控制的成本和效益以及串通舞弊的可能性等。這些正是內部控制監督評價機制的重點內容。這鮮明地反映了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普遍缺乏有效的監督評價機制。巨能集團老總史玉柱在企業重大決策與管理上一人獨大,IT明星四川托普公司治理層和管理層重合,側面映射出企業缺乏有效的監督評價機制,當然突然敗亡也實屬必然。目前有很多企業監督評審依靠內審部門來實現,而有些企業的內審部門隸屬于財務部門,與財務部同屬一人領導。內部審計在形式上就缺乏應有的獨立性。另外,在內審的職能上,很多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僅僅是審計會計賬目,而在內部稽查、評價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業內各組織機構執行指定職能的效率等方面,卻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我國企業強化內部控制應采取的措施
(1)建立良好的控制環境。良好的控制環境是企業得以實施內部控制的根本條件和基礎,這就要求:政府部門應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來推動企業內部控制的建設;企業應主動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確立董事會在企業內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政府、企業及相關各方應注重企業管理者和一般員工素質與道德的提高,特別要加大對企業領導進行內部控制的宣傳力度,營造積極向上和良好的控制環境。(2)構筑嚴密的企業內控體系。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具體應包括三個相對獨立的控制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在企業一線“供產銷”全過程中融入相互牽制、相互制約的制度,建立以防為主的監控防線。第二個層次是進行事后監督,即在會計部門常規性的會計核算的基礎上,對各個崗位、各項業務進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為主的監控防線。第三個層次是以現有的稽核、審計、紀律檢查部門為基礎,成立一個直接歸董事會管理并獨立于被審計部門的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通過內部常規稽核、離任審計、落實舉報、監督審查企業的會計報表等手段,對會計部門實施內部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為主的監督防線。以上三個層次構筑的內部控制體系,對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和會計部門進行“防、堵、查”遞進式的監督控制,對于及時發現問題,防范和化解企業經營風險和會計風險,將具有重要的作用。(3)建立內控監督機構,加強內控隊伍建設。第一,內控監督機構對每個崗位、每個部門和各項業務實施全面監督反饋制度,實現與行政管理交叉控制,加強內部監控。要及時掌握企業內部會計人員思想行為狀況。內部業務人員、會計人員違法違紀,必然有其動機,因此企業領導及部門負責人要定期對重點崗位人員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分析,著重了解他們是否有賭博、炒股、經商、與社會劣跡人員往來和追求超常消費等情況,掌握可能使有關人員犯罪的外因,以便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第二,對會計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業務培訓。職業道德教育要從正反兩方面加強對會計人員的法紀政紀、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教育,增強會計人員自我約束能力,自覺執行各項法律法規,遵守財經紀律,做到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加強對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要特別重視對那些業務能力差的會計人員的基礎業務知識的培訓,以提高其工作能力,減少會計業務處理的技術錯誤。(4)加強對內部控制行為主體“人”的控制。企業內部控制失效,經營風險、會計風險產生,行為主體全是人(這里所指的人是指一個企業從領導到有關業務經辦人員)。只有上下一致,及時溝通,隨時把握相關人員的思想、動機和行為,才能把內部控制工作做好。具體講,除領導本身應以身作則起表率作用外,還應做好以下幾點工作:第一,要及時掌握企業內部會計人員思想行為狀況。內部業務人員、會計人員違法違紀,必然有其動機,因此企業領導及部門負責人要定期對重點崗位人員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分析,掌握可能使有關人員犯罪的外因,以便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第二,對會計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業務培訓。通過道德教育,可以增強會計人員自我約束能力,自學遵守各項法規;通過培訓,可以提高會計人員工作能力,減少會計業務處理的技術錯誤。
參 考 文 獻
[1]杜興強.國有企業會計信息產權的畸形性及其解讀[J].會計研究.2003(2)
[2]陳艷.會計信息披露方式的經濟學思考[J].會計研究.2004(8)
[3]張立民.內部控制、公司治理與風險管理[J].審計研究.2007(5)
[4]黃艷艷.基于創投融資的財務風險管理研究[J].企業導報.2010(5)
[5]謝志華.內部控制、公司治理、風險管理:關系與整合[J].會計研究.2007(10)
[6]師巍.我國內部控制研究述評[J].現代會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