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消費需求的提高,民營企業不斷向前發展,對資本的渴求和現行資金供給體制之間的尖銳化和公開化的沖突表明揭示出我國的民間金融發展存在的諸多問題。其一,民營企業融資十分困難。融資難問題,使得民企長期以來無法獲得穩定、持續、長久的金融支持。其二,民間金融得不到法律的認可。民間金融沒有得到政府的認可,以非法的形式存在,民間資本沒有獲得它應有的增值能力。其三,民間金融缺乏監管風險漸高。民間借貸存在政府監管缺位、法律地位不明、風險不可控等諸多問題,資金從家庭個人通過層層借貸,逐步匯集貸出,這種最初擁有者實際上無法掌控資金去向、資金安全的借貸模式,嚴重威脅國家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
上述列舉的我民間金融存在的問題,探尋其主要原因是我國對民間金融的嚴重的金融抑制。體現在四個方面:其一,近年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商業化改革的壓力下,出于資金安全性和效益性的綜合考慮,將信貸權限集中到省分行甚至總行。國有金融機構戰線收縮,使得農村地區的農戶、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貸款十分困難。其二,我國的國有商業銀行是國家對國有企業進行資金支持的一種制度安排,是為了彌補財政資金的不足,以金融的形式來支持國有企業的發展。對于非公有制企業,國家對其債務是不負責任的我國非公有制經濟與國有商業銀行在體制上的沖突,它使非國有企業在向國有銀行機構融資時受到歧視。其三,國有商業銀行給中小企業貸款,單筆貸款數額小,成本高。而對國有大中型企業貸款,具有規模優勢,而且風險小,所以,國有商業銀行一般不愿意與中小企業打交道。即使有大量的存差,也不愿意主動向中小企業營銷。其四,中小企業由于起點低,資信差,大部分不能向銀行提供合適的抵押品,有的不曾向正規金融部門融資,大部分根本就沒有資信記錄,而且,我國尚未建立起全國統一的征信系統,所以,在向中小企業貸款的過程中,關于中小企業的資信、資質都無據可查,正規金融機構出于穩健經營的考慮,自然不敢向其發放貸款。
我國的民間企業本來就是相對弱勢的群體,而國家再不給予法律和政策的支持,在某種程度上說縱容和刺激了這種金融抑制的惡化,必然讓我國的民間金融前路難尋,甚至是無路可行。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民間金融有很大的動力,需要政府引導。在引導過程中,現有的正規金融特別是銀行業需要發揮作用,積極推動更多正規金融機構的直接融資創新,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投資以及幫助民間中小企業融資。日前,國務院正式決定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這意味著長期受到關注的急速升溫的民間金融規范問題有了實質性進展,或將進入一個新階段,民間資本也有望由“地下暗流”變為“地上活水”,可以說溫州試驗區的設立,是推動民間金融規范發展邁出的一大步。當然,這并非所有“痼疾”一朝而解。對于民間金融的規范發展,我們還有相當長一段路要走,還有一些重要的問題需要我們去注意:第一,要審慎關注可能的資金大規模流出問題。實踐一再證明,資金大規模流動有損經濟運行根基。在此次試驗區中,其中一條措施是允許個人境外直接投資。雖然這拓寬了民間資本投資渠道,也能減輕境內外匯儲備較多的壓力,但也要警惕境內資金借助這一通道大規模外流。因此,需要在資金監控、對社會影響、安全性等方面進一步作出適當安排。第二,開放國內渠道可能比開放國際渠道更有必要。民間資本直接投向境外需要較高的風險管理能力和完善的國家保護政策,這都會制約其走出去的積極性。因此,更有利且更易操作的舉措,或許是放開對國內部分行業的民間資本進入的限制。也即采取實質措施鼓勵民間金融進入基礎性和公益性投資領域,而不僅僅將其限制在競爭性領域中。這一舉措既能有效解決相應領域資金不足的現狀,也能發揮“鲇魚效應”,刺激國有資本投資效率的提高。第三,關注小額貸款公司轉為村鎮銀行后的貨幣創造效應。此次試點中提出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可改制為村鎮銀行。根據銀監會2007年發布的《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依法成立的村鎮銀行可以吸收公眾存款和發放短期、中期和長期貸款,與傳統商業銀行并無本質區別。小額貸款公司因不具備吸收存款功能,實質上是資金在不同存款主體間的轉移,不會產生貨幣創造效應。但其轉變為銀行后,功能的改變使其產生了貨幣創造效應。因此,需要關注這一效應,既要納入統計范圍,又要監測其對貨幣環境造成的影響,在當前通脹壓力并未有效緩解的背景下更應重視。
我國早過了“金融追趕經濟”的階段,現在我們考慮的是要如何讓金融更好地引領和服務于經濟。近年來,雖然也有部分民間資本流向實體經濟,但由于投資渠道缺乏且規范性不夠,有相當規模的資金流向了虛擬經濟自我循環、小宗商品炒作和房地產等國家重點調控產業,既降低了調控效果、擾亂了價格秩序,也積聚了系統性風險。此次溫州試驗區的獲批,在組織形式創新、投資渠道拓寬、服務小微企業安排等方面,都有了專門規劃,既可確保民間資本在獲取適當收益下規范發展,也可提高實體經濟獲得資金的便利性,進而利于二者共生共榮的實現。要想讓資本能被安然和充分地使用,就能必須要為之提供一個良好的運行環境,因此,國家首先要根據實際國情及未來需要,結合外國金融改革和發展經驗建立一個最適合的金融市場體系運行機制。體系建立之后,還要通過法律對其進行規范,通過國家宏觀調控對其進行監督,才能保證健康穩定地運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