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的所得稅會計準則要求企業在核算所得稅時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進行會計處理,并且是唯一的選擇。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能夠可靠地反映當前和未來與納稅有關的現金流量和財務狀況,而且也符合國際慣例。本文主要闡述了暫時性差異的概念及其特征、遞延所得稅的確認和計量等相關問題。
【關鍵詞】所得稅會計;核算對象;計稅基礎;暫時性差異
一、所得稅會計核算對象
(1)暫時性差異的概念。新準則在引入資產和負債計稅基礎概念的基礎上引入了暫時性差異的概念,暫時性差異。是指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按照暫時性差異對未來期間應納稅所得額的影響,分為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和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由于資產的計價金額隨著時間的推移將逐步費用化,會計核算上的資產計價金額與所得稅法上資產計價金額之間的差異,從資產的整個使用期間來看將逐步消失,所以這些差異都是暫時性的,不存在永久性差異。如果存在暫時性差異就表明資產或負債將在未來期間導致所得稅流入或流出企業,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要求將這一影響確認為資產或負債。(2)暫時性差異的特征。第一,會計界對收益理解由“收入/費用觀”轉變為“資產/負債觀”,是促使損益表債務法發展為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重要原因。時間性差異正是基于“收入/費用觀”,側重從收入和費用角度分析會計利潤和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反映的是某個期間內的差異,根據其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僅反映了對所得稅費用的本期影響額。而暫時性差異是基于“資產/負債觀”,側重于從凈資產變動的角度分析會計利潤和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反映的是資產負債表日累計差異金額,根據其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分別代表實際預交的所得稅資產和應交的所得稅負債,更加符合資產和負債的含義。第二,由于損益的變動必然導致凈資產變動,所有影響損益的會計事項都會在資產負債表中反映出來,因此基于資產負債表確認的暫時性差異包括舊所得稅會計規范中所稱的所有時間性差異,還包括其他因對資產或負債進行直接調整而產生賬面金額與其計稅基礎不一致的非時間性差異,以及會計上雖未作為資產和負債確認,但按照稅法規定可以確定其計稅基礎而產生的計稅基礎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異等。
二、所得稅會計核算對象由“時間性差異”到“暫時性差異”的轉變
所得稅會計的核心問題是解決會計利潤(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及其對所得稅影響的會計處理。利潤表債務法從收入和費用角度定義并核算會計利潤和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將會計規定與稅法規定由于確認和計量收入、費用的時間不同而產生的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稱為時間性差異。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從資產和負債的角度定義并核算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將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以及未作為資產和負債確認的項目,按照稅法規定可以確定其計稅基礎的,該計稅基礎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統稱為暫時性差異,即將會計規定與稅法規定由于確認和計量資產、負債的時間不同而產生的應稅所得與會計利潤之間的差異稱為暫時性差異。雖然時間性差異和暫時性差異均指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但由于它們定義會計利潤時運用的收益計量理論不同而導致兩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時間性差異可用公式表示為:本期時間性差異=會計利潤-應稅所得=(收入-費用)-應稅所得。暫時性差異可用公式表示為:本期暫時性差異=會計利潤-應稅所得=(期末凈資產-期初凈資產)-應稅所得=[(期末資產賬面價值-期末負債賬面價值)-(期初資產賬面價值-期初負債賬面價值)]-[(期末資產計稅基礎-期末負債計稅基礎)-(期初資產計稅基礎-期初負債計稅基礎)]=(期末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期末資產和負債的計稅基礎)-(期初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期初資產和負債的計稅基礎)(忽略所有者投入資本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由于利潤或虧損必然導致凈資產變動,所以所有的時間性差異都是暫時性差異,而暫時性差異除了包括時間性差異,還包括非時間性的暫時性差異,如資本公積變動引起的凈資產變動。
總之,此次所得稅會計對象的變革不僅僅是簡單的會計處理方法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會計觀念的轉變、分析思路的轉變。會計人員要較好地掌握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重在轉變會計觀念,轉變那種認為收益只能由利潤表要素產生的觀念。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與利潤表債務法相比,能更加全面地核算所得稅會計差異,更加真實地反映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為決策提供更加相關的會計信息。
參 考 文 獻
[1]徐俐.新企業所得稅會計準則的主要變化及應用對策[J].管理觀察.2008(5)
[2]趙國新.新準則下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淺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
[3]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18號——所得稅[S].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