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高職商科人才培養目標的視角,認知高職商科教育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分析了高職商科人才培養模式的著力點,提出了高職院校商科人才職業素質培養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商科人才;培養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定位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走產學結合的發展道路。”“十二五”期間,我國大力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龍頭的新興戰略產業,國內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不斷發生重大轉變和大規模調整。
一、人才培養模式和目標的制定
商科即企業商務管理。本文主要討論經濟和工商管理類學科的商科教育。以職業經理人綜合素質為目標的商科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學生管理能力和職業素質職業經理人。職業經理人是現代企業制度條件下以企業經營管理為職業,深諳經營管理之道,能熟練整合應用企業內外各種資源實現企業經營目標,受聘擔任一定管理職務的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需要特定的能力素質結構。
二、學生社團是商科人才職業素質培養的重要平臺
學生社團,這個由“志同道合”學生自愿組織的群眾性團體,不僅是學校與學生個人之間的橋梁和紐帶,而且逐漸發展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的重要平臺。學生社團是校園文化和隱性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有效手段,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學生社團對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的有效性:(1)學生社團有利于增進高職學生的職業技能。學生獲得職業知識與技能的途徑無外乎兩大方面,一是在校學習,二是實踐。商科學生的軟技能學習無法單單從第一課堂上獲取,大部分還需依靠社團、社會實踐等第二、三課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學生社團活動是一種生活實踐教育,它豐富學生大學生活,培養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提高學生創造能力,促進大學生服務社會,獲得道德和藝術發展,學會與人交往的技巧,追求快樂的人生觀等等。社團活動突破了課堂教學限制,拓展了學生成長空間,使學校教育實現與社會生活、企業工作的無縫銜接。同時,社團活動又是公民教育的最好實踐,學生從中體驗自由的涵義和限度,了解權與責的關系,熟悉辯論技巧、組織競選班子與爭取選票策略,逐步成長為領袖人物。(2)學生社團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當然離不開學校教育,但通過這種教育所內化的職業道德,至多還只能說是一種“觀念”道德,這種“觀念”道德還需在外化中得到客觀的體現和確證,增強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才能凝聚為個體的道德行為習慣,從而形成為個性品質,怎樣確證?“在知道該怎樣行動和習慣的行為之間存在矛盾,在它們之間有道小小的溝,需要用實踐把這道溝填平。”(3)學生社團有利于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精神。職業精神是與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人們在一定的職業生活中能動地表現自己,就形成了一定的職業精神,職業精神形成后會有效地激勵職業生活中的每個個體。亦即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必須讓學生參與到職業活動中去,必須融入學生社團豐富的職業實踐中。一個社團在其成長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獨特的團隊精神和社團文化,它以工作理念、標語、辦公環境、社長領導魅力、社員工作態度、敬業精神。
三、學生社團對培養高職商科學生職業素質的幾點實踐性思考
(1)在思想觀念上加以重視社團建設,營造濃郁的職場氛圍。學生社團活動的特點涵蓋有文化、創新、發展、凝聚、交流、實踐和團隊協作等多方面的功能。大部分人把學生社團活動看作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大學生活的拓展,少數人才會把社團活動同課堂教學的益處和價值相提并論。在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下,大學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各種職業性課程的學習中,熱衷備考各種職業證書。學校也更加重視表層的技能培養和短期工具性目的,忽視內在潛力的挖掘和永恒的綜合性素質的塑造。(2)改進學生社團的管理。建立學生自主常規管理機制一般,學生社團因人成事的現象較為普遍,一度紅火的社團會因人員的變更瞬息沉寂下來。究其因,是社團組織缺乏延續性和自主性,暴露出管理上的缺憾。學生社團的管理要做到既有靈活性和自主性,又有制度化和規范化,避免了因人成事的間斷性和起伏性。社團管理部門要準確把握角色的定位、科學授權、管理監督和服務引導相結合。(3)和企業深度融合,實行企業項目管理模式社團中的每個活動都可作為一個項目,社員可以組成項目管理團隊開展活動。項目管理不僅可使學生活動更有成效,更重要的是,借鑒企業項目管理模式,以項目的形式開展活動,組織者需要從提出活動目標開始,完成制定計劃、審定計劃、籌集項目資源、組織實施項目、控制項目進程等全部管理活動,從而把管理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職能融于活動開展之中,完整地完成一個管理循環,使組織者的管理能力得到充分全面的鍛煉。 真正在實踐中感受職場的團隊精神、協作意識、工作壓力、敬業態度等職業精神,從而實實在在的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最終在社團的為人、處事中增強社會的適應能力。
四、正確認識商科教育科學發展觀
(1)樹立與時俱進的商科教育理念。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技術和職業教育的建議書(2005年)第8條指出:技術與職業教育應有利于個性和性格的和諧發展,培養人的思想和價值觀,培養理解、判斷和分析事物及發表意見的能力。教育涉及到人格、價值觀、智慧性和交流等文化素質的內涵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高技術高技能是以職業人文的高素質與職業技術的高技能的有機融合。高職教育應以融合職業人文文化和職業技術文化教育提高培養對象的高素質、高技術高技能為理念目標。職業人文滲透,培養責任感、求善務愛、非智力情商等人文精神,以教育技術素質和人文素質協調共同發展。(2)強化專業實踐的有效滲透。高職教育中技術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不是簡單地把二者相捏合。行是知識經思維內化為素質的完成環節,也是知識是否內化為素質,從而外顯為行為能力的檢測環節。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將商業文化融入到商科專業學生商業職業素質的培養和教育當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校要組織學生學習商業文化的發展、特性、經營之道、用人觀、公關藝術、理財思想、哲學理念等一些文化的相關知識;另一方面應該把商業文化知識滲透到專業實踐教學中,特別是最能體現職業化特點的專業實踐教學當中,這是實現人文品質尤其是職業價值觀形成的一種直接的、具體的、有效的方式,也最富有高職人文教育的特色。專業實踐教學(實習、實訓、頂崗、社會調查、勤工儉學)是學生進入職業世界或模擬職業世界的主要途徑,它所擁有的體驗性和互動性情景,為高職人文教育的開展提供了生動的發生情境。
五、結語
提升商科教育和商科學生社團、校企合作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是深化商科教育的關鍵和本質,我們應該從促進學生職業發展的高度,以高技能和綜合人文素養的目標,從社會對高技術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角度出發,審視當前商科從課堂、課外中以教促學、以練促學的方法,更加地關注高職商科人才培養的實際目標和價值,以國家人才需求的實際意義來提升和實現商科教育、商科人才培養效益的最大化。
參 考 文 獻
[1]吳光林.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09(11):74~75
[2]童云飛,劉桂林,顧超.基于校企合作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27):87~90
[3]楊艷,羅如學.獨立學院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企業導報.2010(4)
[4]陸建洪.高職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思考[N].光明日報.2008-12-30(12)
[5]付廷臣.商科教育院系級教學管理問題探討[J].職業時空.2007(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