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四困學生”就是指在生理、心理、學習、生活、感情、就業等諸多領域中存在一定困難和問題又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從而可能引起不良后果危及高校安全穩定的學生群體。近幾年大學生中的犯罪與自殺者也大多來自于高校大學生這類特殊群體。所以應加強對他們的關注與指導,并將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納入在高校穩定工作機制中。
【關鍵詞】高校;四困學生;穩定工作;心理危機干預體系
一、“四困學生”的基本特點。
(1)經濟困難學生。該類學生基本特點為:生活簡樸,學習壓力大,就業壓力大,心理上往往表現為自強、自尊與自卑并存,社交能力不強,情緒孤獨、抑郁。大部分的貧困學生,都能正視自身困難和社會現實,通過自己的刻苦學習和勤工助學贏得他人尊重。只有少數學生存在自卑心理、自我封閉心理嚴重、為人處世太過謹慎,怕被人瞧不起,易焦慮,感覺世界不公平,易心理失衡。這部分學生一般都會同時伴有學習困難或心理障礙,他們才是造成校園不穩定的潛在因素,也是我們要重點關注的對象。(2)學習困難學生。學習困難學生有四種類型:一是學習基礎差,盡管主觀上從未放棄努力,但學習效果仍不理想的學生,例如來自內地或山區的一些學生,學習成績往往不盡如人意,挫折感較強。二是入學時基礎好,但自己不努力,導致成績大幅下滑,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從而也喪失了對專業的興趣,逐漸沉淪為混日子一族。三是基礎差,主觀上又不努力學習,對學校的管理制度和老師管理有嚴重逆反心理,經常逃課曠課,這類學生往往會觸犯學校紀律,一般受過違紀處分的學生是高校管理中的一個難點與重點。四是由于經濟困難、心理問題、戀愛問題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習下滑成績較差。(3)心理障礙學生。有調查表明,現在大學生中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人數呈上升趨勢。其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習壓力所導致的心理問題,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大學生戀愛引發的心理問題,因為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太大、對現實失望而產生的各種消極心理問題, 單親等特殊家庭和重大生活事件引發的心理問題等等。這些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干擾著大學生更好地認識和表現自己,阻礙著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潛能發揮,嚴重者對社會、家庭、學校以及個人造成不良后果。(4)就業困難學生。當今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便是競爭加劇:競爭,擇業,競爭上崗,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整個社會處于激烈競爭之中。高校畢業生中的部分如:學習成績不佳不能順利畢業者、不擅交際、來自農村又無家庭背景等的畢業生在就業時顯得相對困難,造成暫時的失業。這些狀況對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恐懼、焦慮會打破他們心理的平衡,使他們對前途失去希望,對處境無能為力。需要說明的是,但許多大學生之所以“特殊”,其不僅是符合上述分類的某一特征,更多的情況是有交叉重合,例如既是經濟困難又是就業困難、既是學習困難又是心理困難等等,而不管是哪類學生,如果我們在平時工作沒有充分關注都會使他們最終產生心理危機而引發慘案。
二、高校自殺和傷害他人事故基本情況
(1)湖北省教育廳、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對本省近幾年大學生自殺的調研數據顯示:大學生平均自殺死亡率為10萬分之2.5,它已成為我國大學生死亡的首要原因。而從自殺原因上看,60%的自殺學生是患有精神/心理障礙;超過90%的自殺學生存在人格問題;72%的自殺學生遭遇了應激事件,這些應激壓力來源主要有戀愛問題、上網成癮、學習困難、經濟困難、就業和前途的困擾、家庭問題等,從以上分析數據得出,高校自殺學生主要出自于這四類學生中。(2)從盧剛槍殺事件到馬曉明殺親,從劉海洋傷熊行為到馬加爵兇殘地殺死了四名室友,再到藥家鑫撞人后刺死傷者等大學生犯罪事件,所有這些觸目驚心的場景令人膽顫,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很大反響。大學生犯罪已經屢見不鮮。而從每一起事件后面幾乎都能找到四類學生影子。
三、心理危機與高校安全穩定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指出:從現在到21世界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給人們帶來持續而深刻的痛苦。大學生心理危機是大學生個體面臨或認為自己面臨某種重大生活事件,不能或認為自己不能解決、處理和控制時產生的嚴重心理失衡狀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是根據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找出影響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原因,確定指標提出對策,制定步驟,最終使大學生將遇到的打擊事件變“危”為“機”。由大學生心理危機誘發的破壞性行為具有內、外兩種指向性。對內指向是個體對自身的破壞,如自殺、自殘、自虐等,對外指向是個體對他人的破壞如“盧剛槍殺事件”、“馬加爵事件”等。從“四困學生”的特點及高校自殺和傷害他人的案例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四困學生”的特殊性使他們更容易產生心理危機,而心理危機又是引發慘案的罪魁禍首,也是影響校園安全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構建高校心理疾病預防及心理危機干預體系高校穩定工作體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四、心理疾病預防及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建立
(1)發現系統。要做好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工作。全面掌握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時排查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密切關注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高發時期和高發人群。在學生考前復習、感情受挫、人際關系失調、患病、等特殊時期對特殊個體做出及時評估、診斷和預警,制定干預措施,定期追蹤觀察,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指導和幫助。(2)預防系統。新形勢下高校要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構建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課堂講授與心理訓練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面向不同的學生群體和個體開設專題的團體心理講座、訓練、咨詢和輔導,開通心理熱線、心理網站論壇、Q Q群、心理信箱,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和內容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危機應對技巧、危機耐受力和危機免疫力,預防危機的發生。(3)監控系統。構建校領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輔導員-心理委員-心理聯絡員五級預警網絡,實現匯報、篩查、控制、跟蹤、反饋一體化的工作機制。同時提升預警網絡中的輔導員的心理學專業知識及其應用能力,由于輔導員需要從收集到的各種雜亂無章的信息中敏銳的判斷學生的心理狀況。沒有一定的心理學專業知識及其應用能力,很有可能會疏忽某些重要征兆,從而錯失及時干預的最佳時機。(4)干預系統。危機干預的時間一般在危機發生后的數個小時、幾天或幾個星期,干預的最佳時期一般在事件發生24小時之后,72小時之前。危機干預過程包括:在相關專家的指導下,根據危機的類型和性質緊急培訓干預人員;利用各種方式進行心理衛生的宣傳;建立良好的干預關系; 耐心傾聽, 認真記錄,甄別危機的程度;通過澄清、解釋、安慰以及問題解決技術的應用,協助當事人或相關人員減少或擺脫危機的影響,恢復心理平衡。(5)轉介系統。學校應該與精神衛生機構建立良好的聯絡和協作關系。對處于危機中的學生要請專家進行心理評估,要按照有關規定,對不屬于咨詢范疇的、有嚴重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學生應轉介到精神衛生機構,以便及時采取心理治療或住院治療等于預措施。(6)構建“學校、家庭、社會聯動”的心理危機后干預的立體支持系統。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是一個連續性,長期性的工作,更需要有足夠的時間來強化干預效果。通過建立社會和家庭支持系統,一方面可以掐滅導致學生產生過激行為的導火索。另一方面可以在必要時,對處在心理危機期的學生采取相應的監護和阻控措施。
總之,高校“四困學生”是高校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應該重點關注的對象,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可見,“四困學生”的心理問題應引起黨和國家的高度關注,切實加強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教育管理工作,及時、準確、系統地掌握他們的思想情況,研究其思想行為特點,構建統一完善,科學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對大學生的心理危機進行有效的干預,對保證大學生健康發展,維持高校安全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參 考 文 獻
[1]何元慶.姚本先.構建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系統初探[J].教育與職業.2005(5):55
[2]劉啟剛.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建構[J].青年心理.2006(5):24
[3]張紹波,傅文第.關于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6(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