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進入新世紀,為了作好可持續發展的準備,人們把改革的目光聚集在教育上。面對像海潮一樣迎面撲來的種種危機和挑戰,大學德育工作顯示出更多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道德教育;傳統文化;科學性
一、面向新時代,明確緊迫性
第一,從市場經濟來看:市場經濟的平等性在鼓勵了人們參與生產的同時,誘發個人主義傾向;市場經濟的競爭性在提高效率的同時,在利潤的刺激下也讓誠信缺失、假冒偽劣、欺騙欺詐等行為蔓延;市場經濟的法制性雖然可以通過外力的約束讓人的活動有秩序,但是人的素質的提高以及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還是要靠內在的因素,那就是道德;市場經濟的開放性促進生產力的跨越發展,生產的解放伴隨著思想的解放,同時必然導致思想道德價值取向多樣化。經濟的發展只有內化為人的素質的提升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對于如何協調經濟與社會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應加強人們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直接途徑。第二,從對外開放來看:對外開放引進了西方的科學技術、信息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西方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也以各種形式滲透進來。人們的道德價值取向出現多樣化甚至是混亂。“是與非”在今天的人們那不是那么明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面臨重新選擇。大學校園是一個思想最活躍的地方,在那更需要德育工作者的引導和幫助。第三,從信息來源渠道看:網絡給了學生學習和獲取信息的場所,更成為年青人交往和娛樂的場所。沒有設置有效適應范圍的信息給了學生多方面的教育,甚至是一些不良的教育。更可怕的是網絡讓人在虛擬的世界變得精神空虛、行為失范,在這方面的慘痛例子和教訓實在太多了。大學校園是崇尚自由的地方,但很多大學生的心智并不成熟,很容易在網絡世界迷失方向。然而在需要德育的時候,以說教為主的傳統德育在網絡時代又是那樣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與時俱進,把握規律性
在新的時期,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大學生的心理層面、思想認識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高職院校德育工作面臨機遇和挑戰,關鍵是要找到德育的規律性。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習慣于從社會需求出發,忽視了個性品質、獨立意識。不可否認,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指導作用和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根本原則。但是,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那種按統一的思維模式來培養人才,很難解決人們復雜多樣的思想矛盾,反而會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實施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因此,教育者在教育觀念上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一元化的前提下,應尊重青少年個性的發展,實現“社會化”與“個性化”的統一。第一,要運用專業知識提升德育工作的科學性。盲目的教育只能顯示德育工作的政治目的而讓人反感。以前的德育工作簡單,只要是黨性強的人都可以進行對人的德育教育,那是對德育工作的歪曲。德育有自己的專業理論為支撐:哲學、心理學、倫理學、傳統文化、管理學等學生都普遍感興趣的知識是德育工作的理論基礎。尤其我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有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那是開啟德育工作的寶藏。傳統文化內含和內存著許多超越階級和時代屬性而體現、反映人類向往真善美的道德要求和處世準則,如“五常”就包含了有利于社會和諧發展的普遍性、共同性、一般性的道德內容。這些內容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就需要我們今天批判地加以繼承。形成符合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促進社會和諧的實現。挖掘她,傳承她,發揚她,德育工作會顯得充滿魅力。第二,德育工作是系統工程,不是那個人那個部門的事,也不是一步就可以做完的事。高職院校都有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專業室,它承載了德育工作的理論教育任務,但決對不能做好全部德育工作。學院從辦學理念的形成到校園文化建設;從學工處對學生日常行為問題的處理到教務處對學生例如考試中誠信問題的處理;從輔導員的班級管理到任課教師的上課;從心理輔導員與學生的交流至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往都應是德育的范圍。學校德育由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評價等要素系統構成,對學生的思想道德進行合理的引導。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和發展,總會受到外界各種條件的制約和影響,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外在環境很重要,它由物質生態環境、社會人文環境、和內部管理機構環境統合構成。學院德育要形成一個體系,各要素橫向貫通,環環相扣,形成合力。以保證在整個德育過程中的完整性和連續性。
思想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養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靈魂。現代大學教育立足于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養,道德教育是主宰,凝聚和支撐整個生命成長進而獲得幸福人生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國家和民族應對挑戰、生存發展、開拓進取、創造奇跡所必須依托的基礎。
參 考 文 獻
[1]楊東平.中國教育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232
[2]朱小蔓.對策與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