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公司組織大家一起爬香山。
一隊十幾個人,我跑在前面。不知不覺中,后面跟上來一位老大爺。老人家七十多歲的樣子,精神矍鑠,背著一個小包,隨手拿著一根樹枝做拐杖。他主動要給我們做義務導游,介紹沿途的一些景色。我們本來是些隨意游玩的散兵游勇,只顧欣賞景色,并沒有了解景點的需要,可是不好駁了老人家的面子,也沒有拒絕,跟著“導游”一路游下去。
老人家頗善管理。他先問明白了誰是隊長,這時候我們自然就推舉出一位“隊長”,于是每每到了出發(fā)、集合的時候,老人家會先找“隊長”。“導游”在每處景點都會發(fā)出明確的指令,先是介紹這處景色的來歷,然后給時間讓我們照相,最后發(fā)出指令:“走吧,這處最多看五分鐘。”于是,一隊人馬被管理得服服帖帖。
沖突在最后一個景點發(fā)生了。
按照老人家的意思,我們是要參觀完一個景點之后原路返回,從另外一條道上山,原路返回之后他的“導游”任務完成,可以和我們圓滿地告別了。可是,旁邊的另外一位老者卻說沿著景點過去,比原路返回更容易到達山頂。我們自然都是不愿走回頭路的,即便沒路,我們也會嘗試著走一走。于是,大家準備就此告別“導游”,有一路人馬已經(jīng)很快走下去了。
老人家不干了,非要和那位指路的老者理論,說他指的路不安全,把這些年輕人坑了怎么辦?說著說著竟然要打起來了。事由我們而起,我們必須從中調和。“先頭部隊”已經(jīng)順著捷徑走下去了,留下“斷后”的我們這時一邊安撫雙方,一邊答應“導游”兵分兩路,我們跟老人家原路返回。總算把事情平息了。
不出意料地,等我們原路返回,告別老者,重又上山,另外一隊早已到了山頂。一路上,老人家教我們下山的時候要倒著走,這樣安全,告訴我們他以前是體育老師,參加過大年初一的北京全城跑步,又說:“那個老頭兒既不是老師,又不是干部,不要信他。”我們像是他的孩子一樣被照顧著。到了原來的岔路口,他和我們告別,互道祝福,他像是完成了一項光榮的任務一樣開心。
一段香山路,竟然出了這么多的故事,故事也給了我很多的啟示。
生涯中,我們經(jīng)常會以為自己是專家,從而給別人“指路”,而且是帶著極大的“善心”,并且保證這些路是自己走過的,安全的,就像一些職業(yè)發(fā)展很好的行業(yè)專家在給別人做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一樣。但是這些“指路人”往往會忽略一個重要的問題:你是否知道旅者到底喜歡什么樣的路呢?安全是他們最需要的嗎?捷徑是嗎?事實上,往往自以為一條最安全或是最快捷的路卻不是旅者想走的。
作為職業(yè)生涯咨詢師,需要修煉的,是放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