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照片的黃金時代尚未到來。當前很多用戶依然是通過照相機來拍照,而且大部分用戶都還是通過電腦,而不是手機對圖片進行編輯。這一現象在國內尤甚,那么,國內的模仿者們顯然還需要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
4月9日,Facebook宣布斥資10億美元,以股票加現金的方式收購圖片社交分享平臺Insfagram的消息,成為硅谷最大的焦點。而有關谷歌鍇失該良機,意欲收購小眾社交應用Path的傳聞也甚囂塵上。
作為另一款圍繞照片分享的新興移動社交應用Path—它的成長雖然不59Insfagram迅速,但是用戶數量也已突破2(90萬,且在Path發布了Path 2之后,它的用戶數量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推出僅2個月后就吸引了100萬新用戶,這相當于第一個版本的Path在過去一年取得的成績。而早些時候,谷歌的開發者推廣大使丹·道奇(Don Dodge)也對Path贊賞有加,不由得讓業界猜想,有一天谷哥取寸Path申出橄欖枝也未可知。
然而,猜想背后卻不得不一探究竟,Path到底有何德何能,讓硅谷大佬對其親睞有加。
互聯網的下一階段是會以一種更為開放的方式發展桌面互聯網,還是會以封閉平臺的方式發展移動互聯網,是業內一直探討的問題。而Path的出現及其迅猛發展的勢頭,無疑為后者加重了砝碼。
互聯網自誕生伊始,大多創業者都帶著做大做強的目的而來,因為做大了而開始向著其它領域擴張,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國內四大門戶的發展壯大就是最好的證明。看當今如日中天的騰訊、新浪,若不是有了早已在外的名聲和強大的用戶基礎,恐怕微信、微博等任何后續功能的推出都不會很順利。而Facebook更因其集合了多種應用在內的強大社交功能,從而在全世界織起了一張8億人的大網。那么,互聯網究竟會不會由一個小的功能或者應用開始,從而走向小網絡帶動大網絡的轉變?雖然這個問題此時尚不能得到完全肯定的回答,但是,僅僅就Facebook收購Instagram,以及Path的迅速發展,我們還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首先,圖片正在逐步成為當前社交體驗的核心,看看Pinteresc有多火就知道了。而Facebook上最受歡迎的應用是圖片應用,數據顯示用戶花在瀏覽圖片的時間也最多。其次,拍照分享已成為移動互聯網的未來,這也是為什么現在所有的手機都會有拍照功能的原因。而Instagram僅憑一款產品,就在1年多的時間內收獲了3000萬用戶,其發展速度絲毫不輸給G00gle+。那么,作為一向在圖片分享以及移動互聯網領域表現平平的Facebook,自然有著對未來的擔優,很有可能Instagram就是Facebook的克星。從Facebook斥資巨額收購Inseagram來看,互聯網很有可能出現由小網絡向大網絡邁進的趨勢。
Path,恐怕是更加明顯的一個案例。上限人數不超過15。人,是Pam最大的特質。有別于Myspace的生人社交模式,以及Facebook、7iwteer、微博等無人數限定的社交,Path上限15。人的模式讓其社交關系顯得更親密,雖然這樣的限制無法帶來強大的流量,但是卻能帶來具有更高質量的和更穩固的社交關系,畢竟,人們評論一個好友的照片或者狀態的可能性,一定遠遠高于對陌生人或者對偶像的評論。所以用戶基數和用戶黏性,才會成為創業者們最關心的問題。
來自美國獨立性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Center)的調查數據顯示,有5896的受訪者稱,它們的主資料頁面設置為私密,只有朋友可以看到;另外19%的受訪者的個人資料頁面設置為半公開,只有朋友和朋友的朋友可以看到;而只有2096的用戶個人資料是完全公開的。由此可見,用戶正在嚴格控制自身的隱私設置。這從發一定程度上來說,也就意味著私密社交應用存在發展空間,那么Path的前景也就愈加明朗。
而有別于互聯網的發展,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廣告、營銷等對用戶的精準性堤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從業者不能再簡單追求大數據,高流量,而是需要帶來有效高質量的固定用戶群體,從而促成精準營銷。顯然,Path看中了這一時饑。一旦其大舉發力,那么對于向來喜新厭舊的網民們,Path具有極大的沖擊力。而由此帶來的營銷、或者社交等產業鏈的變革也的確不客忽視。
英國人類學家、牛津大學教授羅賓·頓巴爾的研究指出,“一個人在特定時間最多能與150人保持穩定好友關系”,這被認為是人類可信賴關系的上限,也是由生物學原理決定的。所以,Path的隱秘社交理念沒有錯。而他的出現,也讓用戶不再擔憂,因為僅僅說了幾句變胖了,就要被減肥廣告圍追堵截。正因為看中了這一特質,Path才得以如此迅猛發展,而比Path本發展速度更陜的,卻是他的模仿者們。
據統計,當前國內抄襲Path的產品已經多達數十位,其中有年初已經現身的翩商、畫說等,還有暫不知名的登登、腳印、湖畔、唯達等。而一向走在社交網站前端的騰訊,也在最新發布的騰訊朋友網手機客戶端中看到了Path的影子,開心網的類Path應用也正在緊張的內測中,據悉,其產品很有可能于近期上線。
互聯網似乎已經提前步入“不是認識所有人,而是只和熟人打交道”的階段。但是,對于眾多的模仿者,我們不得不有所擔憂。
中國從來不缺山寨產品,但是卻始終缺乏真正有創意的產品,這已經是大家的共識。而表現在互聯網界似乎就更加明顯,每一次新模式的出現,背后都必然跟隨著一大批的勇士,中國的創業者們顯然還沒有從團購、電商的寒冬中覺醒,面對所有新的事情,都懷著不見黃河心不死的豪邁壯志與雄心。
但是,市場真的需要這么多的從業者嗎?網民的確需要如此多的產品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來自易觀國際Enfodesk產業數據庫發布的研究顯示:6796的具有互聯網使用習慣的搜索用戶在使用無線搜索應用時,將有可能優先擇自己熟悉的互聯網搜索品牌,不一定選擇的用戶為2898,不會選擇自己熟悉的互聯網品牌的用戶僅為596。對于其他應用顯然也如此。正如我們更喜歡評論好友的照片一樣,對于不熟悉的網站,真正注冊且長久使用的網友并不多。而這場模仿大戰中,已經擁有8億注冊用戽的騰訊和擁有5億注冊用戶的開心,相比那些尚無半點資本就單純憑借應用進入移動互聯網的創業者們,顯然更具優勢。而早在此前,騰訊也曾注資開心,那么對于這種現狀,兩家公司是否會左右互搏。開心網副總裁郭巍表示:“其實騰訊能發展到現在這么壯大的市場,與其本身很懂得創新是分不開的。而且我們跟騰訊也是有合作關系,一旦騰訊也加入這場戰斗,那么我們只好一起在這個行業競爭了”。
Path的出現,讓一向熱鬧的互聯網更具看點,甚至有人提出,現在有了只能上限150個好友的Path,還有只能情侶方能使用的Pair,未來很有可能還會出現專門針對閨蜜、死黨、或者針對家庭的一系列私密社交應用。因為Path的出現,社交領域很有可能更加細分。
對于此觀點,記者詢問了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對方表示:“Path是否會促進社會網站或社交應用的細分還有待觀察,但是一個事實是網際網絡強調的是大網絡與小網絡之間的互動關系,如果說大網沒有了,還有小網存在,那么真正的網就不存在了,互聯網的發展向來都是由封閉逐步向著開放發展,還沒有說因為開放而逐步走向封閉的案例,Path的發展狀況會如何,需要看其背后的數據,但是絕不可能由此走向封閉”。而且,用戶的上網時間與精力都是有限的,沒有誰可以同時登陸十個網站還不影響當下的工作和心情,網絡的發展只會讓人們生活的更便捷,而不是更繁瑣。
不過,該行業面臨的一個門檻是,移動照片的黃金時代尚未到來。當前很多用戶依然是通過照相機來拍照,而且大部分用戶都還是通過電腦,而不是手機對圖片進行編輯。這一現象在國內尤甚。而真正的Path究竟可不可以被模仿,我們依舊心存疑問。從當前我們看到的Path產品來講。首先,其常精致精細,很難克隆到位。一旦克隆,山寨味極強,容易失去產品的品質感。其次,Path產品的不斷升級,本身也在摸索中,模仿者很可能才克隆,Path就再次變形為新版本,對模仿者要求不低。再次,Path生產內容門檻過高,對國內用戶價值還有待考察。模仿Path,國內的模仿者們顯然還需要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
此外,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家最為關注的,依然是隱私問題。而新晉明星Path卻甫一登臺,就遭到網友詬病。就在近日,Path被爆其發布的最新iPhone版本應用在用戶登錄網絡時,會自動上傳用戶的通信錄信息,而這一切都是在未經得用戶同意的情況下進行的。該消息一經傳出,Path立刻被包圍在層層批評聲中。面對該事件,Path CEO Dave Morin立刻在官方博客中發文,他首先承認了這一錯誤,并向用戶道歉。他表示,“通過大家提供的反饋,我們現在明白‘添加好友’功能的設計方式有誤,我們對由此給你們帶來的不便深表歉意。”他還表示,Path已經刪除了上傳到服務器上的所用用戶通訊錄信息,新發布的Path for the iPhone206會首先征得用戶同意,然后才會將手機上的通信錄上傳至Path的服務器。不管道歉有多么誠懇,都無法掩蓋Path想要通過販賣用戶信息而賺錢的本質。
隨著網絡的流行,人們把社交網絡作為社會生活重要部分,同時侵犯用戶隱私事件也屢屢發生。作為社交網絡的巨頭,Facebook利用用戶的個人信息賺取廣告收入已是人盡皆知的事情,其對于用戶個人信息的處理也經常有失妥當,Mark Zuckerberg也因此曾遭到美國議員Jay Rockefeller的責怪,稱他缺乏“社會責任感”,其公司的隱私政策“無法保護用戶的隱私”。而在這一點上Path顯然是Facebook的忠實擁躉。
真正想要基業長青的公司,顯然不可能在一出現在公眾面前就爆出這樣的丑聞。作為縮小版的“Facebook”——Path,處在移動互聯網的浪潮時期,其未來雖然值得期待。但是在面對用戶之時,Path還需要更用心。而中國的模仿者們,也不得不考慮,如何通過改良Path從而適應中國市場,畢竟,私密社交對于中國網民,還真是一個新鮮的玩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