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撫遠三角洲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交匯處,夏日,這里不到凌晨3點天就放亮了。朝陽冉冉升起時,給江水抹上一層淡紅色;中午驕陽當空時,又給江水抹上了一層金黃色;傍晚夕陽西下時,燒紅了天空,也燒紅了江水;夜晚皓月高懸時,又給江水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景色異常壯觀。
在撫遠三角洲東北尖角上,有一個奇特的小鎮——烏蘇鎮。鎮前是清澈的烏蘇里江,身后是彎彎曲曲的小河。烏蘇鎮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100米,鎮上只有一戶居民,可謂是世界上最小的鎮子了。
烏蘇鎮雖小,卻肩負著光榮而艱巨的使命。小鎮與邊防哨卡共同構成偉大祖國的東方衛士。冬去春來,哨所的炊煙化作神州大地上的第一縷春風,染綠萬里山河;每當晨幕拉開,邊防戰士軍帽上那鮮紅的帽徽映紅了祖國大地上第一束陽光。1984年,胡耀邦曾親臨哨所,為英雄的邊防戰士揮筆題寫了“英雄的東方第一哨”八個大字。這一題詞寄寓著祖國和人民對邊陲小鎮和邊防戰士的熱情贊頌,飽含著黨和人民對邊疆兒女的鞭策和激勵。
漫步在烏蘇鎮的江灘上,但見兩江碧水如兩條藍色的綢緞,輕歌曼舞。江灘上的瑪瑙石子可與南京的雨花石相媲美。傳說,3000年前的古肅慎人就是用這種小石磨制成“石鏃”連同“楛矢”朝貢于當時的周王朝的。相傳,古肅慎人的祖先從大森林里遷移到黑龍江邊時,正值秋季,身強力壯的男人都到深山里狩獵去了,一連數日未歸。待在江邊的老弱病殘沒有吃的了,饑餓難忍,只能望著靜靜流淌的江水嘆氣。突然,江水就像開鍋了似地嘩嘩直響,他們跑上前去一看,只見搖頭擺尾的大魚成群地擠上來,把江底都蓋上了,有的魚被擠得蹦到沙灘上來了。后來科學考證,這是大馬哈魚洄游的情景,大自然為生活于此的先民提供了美食。
今天的烏蘇鎮因其是捕撈大馬哈魚的優良灘地而聞名中外。平時,江灘靜謐而幽美。秋天來臨時,黑龍江和烏蘇里江顯得格外地清,格外地靜。此時,大馬哈魚從太平洋的深處洄游到烏蘇里江和黑龍江,追根溯源來到它們祖先的誕生地繁衍生息。于是,位于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交匯處的烏蘇鎮便最先忙碌起來,捕魚人幾乎在一瞬間云集在小鎮上,撒開大網,在千里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上晝夜捕撈大馬哈魚。寒露過后,各路人馬又都隨著魚汛的結束而撤走,烏蘇鎮又回歸往日的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