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打雷不下雨的Thunderbolt
Thunderbolt(雷電)并不能算新鮮事物,Intel于2011年2月正式推出的接口技術其實早在IDF2010秋季展會上便有樣品推出。以代替SCSI、SATA、USB、FireWire及PCI Express等電腦上數量繁多、性能參差不齊的擴展接口為研發目的的Thunderbolt初上市便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不過當前該接口主要融合PCI Express(用于數據傳輸)和DisplayPort(用于影音傳輸)兩大功能。
Thunderbolt接口由一顆Intel控制芯片驅動,通過PCI-E x4、DisplayPort總線與系統芯片組相連,也可以直接連接Intel處理器內集成的圖形核心進行DisplayPort輸出。在數據傳輸方面,用戶可通過Thunderbolt接口直接將RAID陣列直接連到筆記本上以獲得PCI Express性能,該技術提供了同一連接器上具備雙向10Gbps處理能力的兩個信道。這使Thunderbolt 速度極快,且使用效率很高。理論上講使用外接設備進行數據傳輸的速度比USB 2.0快20倍,比FireWire 800快12倍。而在顯示方面,Thunderbolt接口物理外觀和Mini DsiplayPort接口相同,兼容DisplayPort接口,Mini DP接口的顯示器以及Mini DP至HDMI、DVI和D-Sub等接口的轉接頭都可以在Thunderbolt接口上正常使用,可以傳輸1080p乃至超高清視頻和最多八聲道音頻。
除擁有高效數據傳輸速度和便捷影音連接方法外,Thunderbolt接口本身體積小巧,能夠很好地適應超極本、超薄顯示器壓縮機身空間的需要,并且能提供更方便的多聯屏連接方式。但Intel在推出Thunderbolt接口后一年多的時間里并無太大動作,終端產品市場僅蘋果旗下Macbook Air/Pro產品力挺,整體商業化進程頗慢,給人“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
日益完善的生態鏈
數量眾多的友商一直都是Intel的一大優勢,而近年來高清影音的高速發展、超極本的火爆等眾多因素疊加在一起,終于讓Intel找到了Thunderbolt接口推廣的突破口。在剛過去不久的COMPUTEX2012上,從超極本、NAS設備、外置硬盤到顯示器,一個以Thunderbolt接口為共通點的產業生態鏈正逐步形成。下面,就讓我們一同走進Thunderbolt接口陣營——
期待統一
從蘋果專屬到整個產業鏈,Thunderbolt接口雖還不能做到所有接口統一化,但眾多產品的推出,產業生態鏈的完善,使簡單、易用且性能強大Thunderbolt接口會受到不少消費者歡迎,不過Thunderbolt接口雖能向下兼容DisplayPort接口,或許會反過來推動DisplayPort接口的普及,但與HDMI接口的競爭在所難免。而對于USB3.0來說,受限于移動存儲設備成本因素,Thunderbolt接口的數據傳輸應用將在很長段時間內主要放在高級玩家、企業客戶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