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征 wu_yuzhen@ccw.com.cn
最近讀了幾篇關于制造業的文章,心中不是滋味。
第一篇文章是中國臺灣某代工廠工程師寫的。他所在的工廠和臺積電、廣聯達等相似。該人碩士畢業,進入工廠3年后離職。原因很簡單:前途無望。在他看來,臺灣這些代工廠優勢不再,不重視人才。工廠有1000名碩士、200名博士,但在這個群體中,90%的人從事簡單、重復性的工作,只有10%的人從事“開發、研究”工作。加上升職無望、薪水低、前途渺茫,他最后離職。
第二篇文章是中國長三角地區某制造企業創業者的第二代所寫。他描述了父親從創業開始到如今岌岌可危的整個歷程,讀起來令人心酸。這個故事可以看做是整個制造業的一個縮影。該企業從事傳統的制造加工,早在2006年便有了500萬元純利潤。當年本想用這筆錢投資新的生產線,沒想到當地政府規劃園區,強制工廠搬遷,導致這500萬元投資到基礎建設方面。2008年之后,在全球金融危機之下,這家出口型企業訂單逐漸減少,加上這兩年物價飛漲、人工成本飛漲、原材料價格飛漲等,這家企業效益下滑,人員從原來的400人精簡到40人,生產線基本停滯。
第三篇文章關于第三次工業革命。在這個概念之下,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的報告認為:到2015年左右,美國設在中國的代工廠將回遷。結合第三次工業革命看,中國制造業幾個固有的優勢不再,人力成本以每年15%~20%的速度遞增,生產率的增長不足以彌補工資的增長,關鍵是自動化水平不足以體現節約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最后就是其他成本如運輸、土地等成本。
這些文章表現的實質是,當前制造業危機重重,內部喪失人才培養機制,成本增長過快,低成本不再是優勢;而在國際大環境下,不少代工廠又遷移到東南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美國又在“再造制造業”;內憂外患,制造業雪上加霜。當我國制造業還在低水平重復性勞動的時候,國外已經開始利用新技術、新材料等走在下一個階段。在這一輪的以信息技術、能源互聯網為代表的競爭中,我們拿什么參與?
我國一直強調制造業轉型升級,核心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重點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技術改造、提高工業信息化水平以及綠色節能、低碳環保等幾個方面。
從技術改造和信息化角度看,絕大多數制造企業都開始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但還有一部分企業沒有意識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兩化深度融合”的要求是提升信息技術集成應用水平,融匯到生產管理、經營等主要環節中,幫助企業提高效率,真正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當然,信息化不是“靈丹妙方”,它的提升作用有限,但在某種程度上,將緩解制造業所面臨的內部、外部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