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圍內,有了Facebook、Twitter,一種聲音開始盛行:短信快完蛋了。在中國,除了微博的流行,各種微信之類的APP發展也很猛,類似的聲音也在出現。
筆者認為,其實短信是不是快完蛋了,這個問題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短信從1992年誕生到現在,20年過去了,它確實是個不長進的阿斗,幾乎沒有任何體驗的提升。光這一點,短信終將會沒落。
既然會沒落,那誰來拯救它呢?現在的一個普遍觀點是:Kik,或者換句通俗的話:各種微信。理由很簡單:和短信相比,微信們傳遞的信息更豐富,而且費用更低。
這種觀點在道理上是沒錯,但太片面。筆者認為,在手機上的信息分享中,有兩種需求:一種是熟人的社交,你也可以理解為通訊;一種是關系拓展社交,或者叫陌生人社交。微信的成功在于后者。最被外界津津樂道的便是它的“搖一搖”功能。
再進一步,站在普遍的需求來看,微信們只是一個玩具。為什么這么說?筆者只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當你丟失手機后,最擔心的其實是通訊錄和短信內容。
所以,筆者要表達的意思是,微信并不會顛覆短信,或者說拯救短信。而基于通訊錄的大量的熟人社交(通訊)需求非常饑渴,沒有被真正滿足。這便是筆者要重點談的“超級短信”的由來。所謂“超級短信”,是搜狗提出的一個概念,即安裝搜狗輸入法(目前是Andorid平臺),短信可以發送圖片、語音等更豐富的信息。
讓我們先忘掉各種微信,想一想,究竟我們用手機來干什么?和同事、家人、朋友、客戶聯絡,保持一種主觀上更緊密的關系。首先,20歲的短信顯然已經有點太Out了,僅僅文字的表達顯然是蒼白的。其次,各種微信在這種需求下變得尷尬、笨拙。
1. 你剛剛生了個兒子,父母、朋友都在問著要照片,你顯然不會選擇各種微信,但彩信你又擔心對方收不著?
2. 你要發送一堆合同的掃描文件給客戶,發彩信清晰度太低,又不好意思問人家要微信ID?
3. 媽媽的生日,你想玩一把浪漫,發一個語音祝福過去,但突然發現,老媽壓根沒裝微信?
歸納一下,“超級短信”挖掘的需求其實是,我們需要以手機號碼為身份核心,但傳統的短信已無法滿足我們對交流的品質要求。換句話說,我們需要的是基于手機通訊錄溝通形式的升級。這便是微信做不到,短信也做不到,只有“超級短信”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