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和發展趨勢的分析,總結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側重分析了我國人口老齡化對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影響,并相應提出了構建與完善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設想。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障;體系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同時也是世界人口大國,人口總數約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有本國自身的人口老齡化特點。總的來說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以下特點: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因而老年人口眾多,這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老年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可以說我國是一個“未富先老”的國家,我國未能在人口老齡化到來之前富裕起來;空間上存在較大差異,農村老齡化水平比城鎮高,東部發達地區的人口老齡化比西部落后地區水平高。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主要呈現“三大二高的特征”:地區差異大;老人數量大;老年撫養比大;高齡;高速。
二、在人口老齡化影響下,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存在的問題
(1)養老保障資源匱乏。家庭養老這種方式仍然占主要地位,社會保險覆蓋面較窄,集體養老功能弱化,儲蓄養老保障功能不足。據世界銀行估算,我國的養老金隱形負債約為我國GDP的50%。(2)社會養老意識不足。由于政府缺乏對養老危機的宣傳,老百姓缺少養老保障的必要知識,全社會普遍缺乏對養老問題的緊迫感,然而養老是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共同責任。(3)養老保障體系不健全。目前,我國的養老基金實行個人賬戶混賬管理與社會統籌,所有基金均從一本帳中支出,剩下的部分作為積累。社會統籌基金長期透支個人賬戶基金,造成個人賬戶“空賬”運行,由于社會統籌資金不足,實質上執行的是現收現付制度,并且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空賬正以每年1000億元的規模迅速擴大。
三、緩解人口老齡化壓力,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對策
(1)對養老保障基金加強管理與監督。第一,實行三位一體的養老基金管理模式,明確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主體,實現“稅收部門征收、財政部門管理、養老保險經辦部門發放”,從而使三者之間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第二,建立健全養老保險基金的嚴格監管體系,實行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內部監督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監管體制。(2)各級政府部門加強引導與重視。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強輿論宣傳與具體引導,制定相應的對養老中介服務機構的扶持和優惠政策,以加強對發展養老社會化服務的組織推動與引導并提高政策吸引力。(3)建立“三結合”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建立“以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和國家扶持相結合”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在農村地區,實行基本養老保障試點,政府建立養老保障基金統籌賬戶,拿出部門資金給予補貼;個人、村集體出資計入個人賬戶。優先推進計劃生育對象、小城鎮農轉非居民、被征地農民、農民工的基本養老保障制度改革。國家逐步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發展,實施東中西部的農村養老保障的區域差異補助。(4)城市養老保障體系改革進一步推進。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勞動力轉移的不斷升級,建立城鎮就業人員百分之百的養老保障制度。針對目前人口轉變的新特點,實行老人原辦法、中人中辦法、新人新辦法的過渡方式。“老人”的養老保障仍然由國家承擔;“中人”是轉軌的一代,依靠現收現付積累的養老金取得養老保障;“新人”的養老金完全實行個人賬戶制,個人工資收入的一定比例作為強制性養老金儲蓄。(5)根據各地具體情況,推廣各種補充養老保障模式。積極試點、因地制宜,推廣各種補充養老保障模式。在城市,逐步推廣“住房養老”,即老年人自愿將自己居住的房屋抵押給金融機構,獲得“倒按揭”貸款,每月從貸款中獲得一定數量的生活費,老年人去世后,由金融機構對房產按法定程序進行處理或由后人還貸。在經濟發達地區和集體經濟較強地區,推廣“土地養老”,即將分散在農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起來進行經營,以土地所有權作為抵押,將經營土地獲得的資金收入按相應比例配備農民個人的養老儲備金。60歲以下農民將每年土地分紅一定比例用于提高個人養老儲備金,60歲以上老年人將每年土地分紅作為養老金的補充,以切實提高晚年生活質量。
參 考 文 獻
[1]欒世生.針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對養老保障體系的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1(19)
[2]孫端.中國社會人口老齡化基本狀況及養老保險模式選擇[J].統計與管理.2011(5)
[3]張然.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制度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知識經濟.2010(8)
[4]馬彥.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保險制度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當代經濟管理.2010(6)
[5]王茜.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的制度條件與管理條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