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針對我國電子商務的相關環境作出分析,而后對目前立法現狀進行了必要的討論,最后給出了若干立法建議,希望能夠有助于推動我國相關法律的成熟。
【關鍵詞】電子商務;立法;建議
一、我國電子商務立法背景
電子商務同現實生活中的交易不同,對于這種交易過程,在中國目前而言,存在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問題:(1)消費者知情權難以實現。沒有對貨品直接的接觸,消費者對于貨品的了解從觸覺、嗅覺、視覺、聽覺等多方面接觸,轉而變成單純依賴視覺對于數字圖片以及語言的認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營者能否準確誠實地將商品的相關屬性表達給消費者,是保證消費者知情權的關鍵力量。在實際的電子商務操作過程中,經營者會因為種種原因而無法做到這一點,有的時候是因為經營者對于貨品本身的屬性也不夠清楚,有的時候是因為經營者為了促成銷售而刻意隱瞞。除此以外,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還出現在當語言文字不足以準確表達貨品屬性的時候,以及因為地域等原因,從而導致經營者和消費者難以有效溝通等情況之下。(2)消費者隱私權面臨挑戰。由于電子商務在貨品交付的過程中需要采用物流,因此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在電子商務的實踐過程中就成為必須。通過電子商務交易過程,經營者可以獲取到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包括姓名、電話、地址、消費傾向等。此外,電子商務平臺還可能會對消費者其他數據,諸如對各類商品的偏好以及購買趨勢分析等,甚至還能夠獲取消費者以及經營者的銀行賬戶信息。所有這些信息,無論從經濟安全層面,還是相關個人信息的授權層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脅。(3)經營者權益難以保障。對于我國目前存在的若干電子商務平臺而言,除了對于消費者權益維護力度的不足以外,對于經營者的保護力度也同樣存在一定的問題。各類經營者混雜其中,一方面造成了信譽聲望的相互波及,另一方面,電子商務平臺在出現糾紛以后通常采取對消費者進行首要維護的態度,為經營者帶來了一定的不利影響。惡意消費者雖然數量有限,但是仍然存在,這對很多經營者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打擊,而對于這種情況,電子商務平臺卻常常會顧及其自身名譽而難以采取更為強硬有效的仲裁手段。
二、我國電子商務立法現狀
2010年5月31日,國家工商總局頒布了我國第一部規范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的行政規章《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稱《暫行辦法》),相對于以往出臺的幾部對電子商務行為有所涉及的法律而言,《暫行辦法》相對更為完善。但是《暫行辦法》是對于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消費者權益進行保證的一部制度,對于整個電子商務的規范推進,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暫行辦法》的進步,首先是要求電子商務經營人員的實名制,要求針對于網店等其他形式的網絡經營主體進行有效識別,確保在消費者權益受到傷害的時候,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對相應的負責人追訴責任。并且要求網絡經營人員在進行電子商務交易的過程中,必須向消費者提前說明商品或者服務的名稱、種類、數量、質量、價格、運費、配送方式、支付形式、退換貨方式等主要信息,并且應作出必要的承諾,方便追究其責任。再次,《暫行辦法》明確要求網絡經營者提供正規的、權責明確的合同,并且有義務提醒消費者注意,此外,不得以電子格式合同條款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減輕、免除經營者義務、責任或者排除、限制消費者主要權利的規定。最后,《暫行辦法》還明確規定要求,網絡經營者需要妥善使用消費者信息。
三、我國電子商務的改進建議
(1)《暫行辦法》立法層級偏低,僅由工商部門出面,難以實施有效的執行,在對相關部門的協調方面也存在障礙。同時,對于電子商務的監管,已經不僅僅是工商部門的職責所在,更多牽涉到了新聞、出版、衛生、藥品等眾多行業和部門,因此在未來進行立法的時候,應當著重提高立法層級。(2)加強對消費者信息的立法保護。這一方面需要遵守的主要原則就是透明,無論經營者采集何種信息,都應當將相關信息的采集狀況和將來的使用狀況明確告知消費者,并且確保這些信息不會進行買賣交易。此外,從外部環境而言,還應當對任何形式的群發業務進行深入的核查,確保其不會買賣消費者資料,并且進行不恰當的信息發送服務。(3)加強對于合法經營者的保護。目前電子商務平臺以及相關法規,都相對重視消費者權益,但是對于一些網絡經營者,尤其是合法的網絡經營者而言,保護也是必須的,這一方面是對于電子商務從業人員的有效保護;另一方面也是對于電子商務綜合環境的凈化。在立法過程中,應該將目前廣泛存在的惡意購買,以及市場中存在的惡性競爭等問題考慮到法制體系中來,對于退貨,應當設定必要的門檻,而不是一味遷就消費者,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惡意購買的助長力量。
法律的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對目前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的分析,切實提出可行有效地限制條件,并且不斷地在實踐中加以試驗,才會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