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注重提高物質化的生活水平的同時,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媒體在我們生活中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它已經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如今人們不僅依賴媒體,并且對于媒體的要求越來越高。時至今日,運用多種媒介和終端,以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元素全天候、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示傳播內容的全媒體化,已經成為當今傳媒行業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新聞人;媒介素養
一、全媒體的來源
所謂“全媒體”即“omnimedia”,源自美國一間名叫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瑪莎-斯圖爾特生活全媒體)的家政公司。這家成立于1999年的公司,擁有并管理包括雜志、書籍、報紙專欄、電視節目、廣播節目、網站在內的多種媒體,通過旗下的所謂“全媒體”傳播自己的家政服務和產品。十多年來,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傳播手段層出不窮,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日益融合互通,“全媒體”(omnimedia)的概念盡管沒有獲得學術界的共識,卻在傳播領域的實踐中日復一日豐富發展著它的內涵。“全媒體”的“全”不僅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網路、電信、衛星通訊在內的各類傳播工具,涵蓋視、聽、形象、觸覺等人們接受資訊的全部感官,而且針對受眾的不同需求,選擇最適合的媒體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細分的服務,實現對受眾的全面覆蓋及最佳傳播效果。
二、培養媒介素養的要點
(1)吸其精華棄其糟粕在變化中向前進。新的傳播時代,存在著很多的變化首先新聞傳播的主體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前主體是公眾媒體,現在則是公眾媒體與“私媒體”混合的時代,手機報紙、網絡電視、微博等等新媒體的誕生更加牢固了新媒體的力量,但是新媒體的誕生也模糊了舊媒體的界限,使得二者之間關系緊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格局,因此在這種變化下,新聞人應該有應變意識,做出變化來適應新聞媒體。(2)要有辨別和處理能力。全媒體時代要求新聞人具備寬口徑、多復合的知識結構,既要有新聞理論和新聞業務基礎知識,掌握跨媒體的技術技能,又要努力從心理上走近受眾,了解他們的信息需求,并及時將他們所需要的內容送到。(3)塑造媒介親和力。媒介親和力是指媒介能夠使受眾產生親近的愿望,使受眾產生“真正的交流與意義共享”的感覺。作為媒介與受眾之間的沉淀而成的一種永久性“符號系統”,媒介親和力是二者之間達成的一整套有利于意義共享與認知一致的話語系統。親和力體現的是媒介對受眾的和諧度,媒介親和力對媒介的銷量有著直接的必然聯系。塑造媒介親和力,就要使媒介的受眾定位與針對受眾定位所進行的一切日常工作活動一致。(4)具備知識素養和業務技能修養。在信息科技時代,新聞工作者必須充分利用高科技來迅速地完成工作,時代正在呼喚復合型人才,即能熟練地處理文本、照片、圖表、音頻和視頻等材料的復合型人才。增強熟悉和掌握專業技能,對順利進行人際交流、提高效率十分有利。(5)恪守新聞職業道德規范,樹立新聞媒體的良好形象。我國的新聞事業是黨和政府的口舌,代表著我國的形象,只有每一個新聞工作者恪守新聞職業道德規范,才能加強和貫徹黨的領導,使我國的中國特色之路越走越好。同時要完善新聞法律法規,對新聞事業實行法制化管理,我國新聞工作者始終要謹記新聞媒體是黨、國家和政府的代言人,是國家方針政策的宣傳者,是輿論導向的標桿。(6)節目主持人要有嫻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心理素質。新聞節目主持人應該很注意自己的語言風格。主持人語言的生活化便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嫻熟的口語表達是新聞主持人貼近生活、貼近受眾與觀眾進行溝通和交流的一條重要途徑。(7)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主持風格。主持風格的形成,有著多方面的原因,既關系到主持人的自身條件,又關系到他所處的外界環境,由于主持人思想感情、生活閱歷、審美情趣及知識層次的不同,在理解和表達上也必然各不相同,再加上時代的需要,民族的習慣及生活的特點,必然對主持人產生直接的影響。也決定了主持人獨具個性的主持風格。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主持特色,不同的主持風格,也需要運用不同的語氣和基調。語氣是在具體思想感情支配下語句的聲音形式,又都來源于對節目內容的精心分析和具體感受,不同的內容應有不同的語氣。用不同的語氣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基調表現為要根據具體的內容,將文字轉化為語言的藝術再創造。主持人在主持節目之前,應該對節目的內容,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掌握一些最鮮活、最有價值的新聞素材,針對交流對象地位、身份、職務、閱歷的不同,準確地把握,或對名人的敬重,對老者的真誠,對患難者的同情又或對傷病者的關心體貼。這種樸實,善解人意的心態,就很容易與觀眾溝通,以至于觀眾在這種和諧親近的屏幕上有所感悟。
社會在不斷進步,一切都在悄無聲息的發生變化當新舊媒體不斷融合變化時,媒體人的工作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媒體人只有適應環境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培養多媒體傳播能力、信息選擇與整合能力,并以批判性思維堅守事實敘述和新聞職業道德,才能成為當今時代所需要的新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