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元辦醫是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產物,也是衛生體制改革的趨勢。多元化辦醫使股份制,外資,公立改制,合資等管理模式進入醫院,本文從多元化辦醫的必要性,多元化辦醫的立法保障,多元化辦醫的模式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必要性 立法保障 模式 現狀
衛生體制改革勢在必行,又舉步為艱,各種政策在理論與實踐間不斷磨合,期待成熟。筆者在學習了有關多元化辦醫的多篇文章后,對多元化辦醫有了以下幾點認識。
一、多元化辦醫的必要性
國務院在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要求中指出,促進非公立醫療機構發展是醫改的重要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老百姓對醫療保健的要求越來越多,舉各界之力興辦醫療一方面可以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同時也可以對公立醫院醫療市場形成良性促進。多元化辦醫并不只是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產物,而是衛生體制改革的趨勢所在。
二、多元化辦醫的立法保障
多元化辦醫意味著原有的以公立醫院為主體的醫療市場會加入更多的民營醫院,股份制醫院,外資醫院,公立改制醫院,合資醫院等。政府要出臺一系列關于社會辦醫的法律法規,規范非公立醫院的營運,保障非公立醫院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醫生合規行醫,患者放心看病。
三、多元化辦醫的模式
廣東省的民營醫療市場已有30年的實踐經驗,民營醫療機構診療量占全省的16%以上,為滿足人民群眾不同層次的需求發揮了重要作用。辦醫模式形式多樣,如自主經營,與公立醫院管理項目合作,政府牽頭與公立醫院制定技術與資金的契約合同,股份制經營,集團連鎖管理等,使民間的游資與公立醫院的技術力量,管理經驗得到很好結合,醫療資源得到優化。
四、公益性,盈利性
不管是公立醫院還是非公立醫院都應承當起醫療保健的公益性責任,都可以有正當盈利,政策上的區別只能更多地體現在對于醫院盈虧的處置上,而不應主要體現在醫院的日常營運中。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讓患者安心治病,讓醫院之間公平竟爭,形成醫療市場的良性循環。
五、民營醫院的現狀
民營醫院在國家政策上與公立醫院具有不平等性,醫保,新農合定點受到限制,稅收,員工職稱晉升等方面得不到扶持。民營醫院的整體規范還有個長期的過程,少量掌握高端技術的民營醫院在規模,管理上得到成熟的發展,但大量民營醫院還處在小作坊階段,以聘用退休老醫生、游醫,靠治專科為主,醫療不規范,甚至以騙錢為生,社會形象極待提高。
六、民營醫院的發展方向
有關專家認為,民營醫院要走兩個高端,一是高端技術二是高端服務。民營醫院要通過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解決更多的醫療疑難問題。同時,要轉變觀念,推行多渠道預約掛號,多方式醫生接診,特色專科服務如貴賓住院部,產后康復,老人療養,臨終關懷,慢性病特護等等。這一觀念是與國外接軌的,在一些西方國家,政府承擔更多的是基本醫療,有特別需求的患者往往選擇私立醫院。在我們國家,民營醫院發展的道路更要有自己的特色。
參考文獻:
[1]《中國衛生》.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