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老年人時常聚會,同學、同事、戰友、鄰居、朋友……相聚歡欣,話語滔滔。臨別,有人感慨:聚一次少一次啰,多保重?。?/p>
應該說此言說得實在,正視生命走向的客觀規律,不錯。但是,不忌諱地說,這也包含著害怕死亡的憂慮。年輕人如此合乎情理情有可原。經歷了人世悲歡、履行了社會職責的老年人,如此憂慮害怕,腦子里總是想著“少一次”,就是人們說的背上了一種“年齡包袱”了。本來“天增歲月人增壽”該因又添一歲堪稱“高壽”而喜,現在卻因“又老了一歲”背上了“年齡包袱”而懼,終日提不起精神,對什么都沒有興趣,看不到生活的光明。老年人的這種“年齡包袱”,必須果斷地擯棄!
老年人擯棄“年齡包袱”,要正確認識生命發展過程。生命的發展過程,每個階段都有其特有的風景:年輕人可以領略青春花香的璀璨,老年人則能享受成熟季節的豐饒。生命的意義不在乎歲月的長短,而在乎人生之價值。有幸經歷生命的全過程是幸福的,能夠一次次相聚是一次次“多了”,而不是“少了”。明白了這個道理,對于“多一次”“少一次”就能坦然對待不再煩惱了。
老年人要擯棄“年齡包袱”,就應該不記掛自己的年齡??船F實生活中,太多的事兒讓我們看到,一個人專注于自己“古稀”了,“耄耋”了,除了也許能感受些許長者的尊榮外,更多的則滋生了一種慵懶無為的心態:什么都不愿意想,什么都怕去干。對新鮮的事物不新奇沒興趣,甚至對美好的東西也不愿多看一眼。一想到“年齡”,什么琴棋書畫歌舞健身衣著打扮旅游美食,全都萬念俱灰。年輕時候會節衣縮食地買書,現今看到明明是自己喜歡的、需要的,也不去問津了。更可怕的是對年輕人左看不是右看不是,不跟他們交流,更不向他們學習……漸漸地,對美好事物失去關愛,心中沒有“未來”。英國哲學家羅素說:“一個人應當把心思放在未來,放到需要自己去做點什么的事情上?!彼终f:“這樣,根本就沒有功夫去留意自己的衰老。我認為,這就是保持年輕的最佳方法。如果你的興趣和活動既廣泛又濃烈,而且你又能從中感到自己仍然精力旺盛,那么你就不必去考慮你已經活了多少年這種純粹的統計學情況,更不必去考慮你那也許不很長久的未來了?!笨鬃邮遣挥洅熳约旱哪挲g的。他高齡了,他的學生被人問及“你們的老師是怎樣一個人啊”,學生前來請教該如何回答??鬃哟鹪唬骸安恢现畬⒅??!彼峭俗约旱哪挲g,留存一顆年輕的心、專心做自己喜好的事情的。他沒有“年齡包袱”,終身“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習這種精神是有利于我們擯棄“年齡包袱”的。
我認識一位老人,是我祖輩之親眷,自打78歲從經營的煙雜店里退休下來,進到平江區老年大學讀書至今,15年了。我想她大概是全市最最年長的“大學生”了。她到學校,都要梳理整齊,乘公交,從不遲到。問她年紀多大,她說不去管它;問她為啥讀老年大學,她說聽聽故事,解解閑氣,認識點朋友,懂得點道理。她四代同堂,子孫繞膝。她說兒孫自有兒孫福,我有我的生活空間,我照顧好自己,不累他們,不累社會,大家開開心心。我想,她的晚晴是熠熠生輝的,她是沒有“年齡包袱”而有樂觀開朗的精神狀態的,她的幸福是沒有“年齡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