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摘袋和摘袋后的果實管理,是蘋果采收前后一道管理工序,很多果農由于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或者不懂其管理技術,往往造成果面不潔,病蟲泛濫,商品果率大大降低。辛苦一年,一時疏忽事倍功半,帶來不應有的損失。所以,果農應嚴格把好蘋果采后管理技術關,善始善終,以獲得較高經濟效益。
1 摘袋時間
適時摘袋是獲得優質果的一項技術措施。摘袋過早,果實外露時間長,歷經風吹,雨淋,日曬,果面容易粗糙,著色不勻,長時間日曬會使顏色變暗,而且容易引起病蟲危害;摘袋時間過遲,受光時間短,著色不全,色淡,含糖量低,風味差,時間長了容易退色。適宜的摘袋時間:黃色、綠色品種,應在采前5~7天摘袋;紅色中熟,中晚熟品種應在采前15天左右摘袋;紅色晚熟品種如紅富士等,應在采前20~30天摘袋。摘袋時間還應根據市場需求適當提前或延后。
2 摘袋日期
最好選在陰天和多云天,盡量避免日照強烈的晴天,以減少日灼。若在晴天摘袋,可在上午摘除樹冠東面和北面的果袋,下午摘除西南和南面的果袋,使果實摘袋后對光線有個適應的過程。黃土高原的氣候一般是春旱秋澇,最好在摘袋前3~5天果園澆1次水,干后再入園摘袋。
3 摘袋方法
套膜袋的蘋果,不需摘袋,可連袋貯藏和出售。單層紙袋和內、外層連體袋,應在上午12時前和下午4時后,將袋撕成傘形條罩在果實上,過4~6天后,再全去掉。
雙層紙袋摘除方法。內層為紅色的雙層紙袋,先去掉外層袋,經過5~7個晴天,在上午10時至下午4時去掉內層袋,避免果面溫差變化過大。如遇陰天,摘除內袋的時間向后推,防止果面“水面口”;內層為黑色的雙層袋,先將外袋底口撕開,取出內層黑袋,再將外袋撕成條狀罩在果實上,經過6~7天后,再去掉外袋。紙,膜雙套的蘋果,只摘除外層紙袋,保留內層膜袋,直至果品銷售。
4 摘袋后的管理
果實摘袋后的中心任務有兩個:一是促進果實著色,力爭全紅果:二是防止各種病,蟲危害,力爭果面“三無一凈”。
(1)在摘袋后3~5天進行摘葉,首先摘去貼果葉和果面遮光葉,再摘去樹冠上部,外圍果實周圍5厘米范圍內的葉片。注意保留葉柄。摘葉不能過早,過多,摘葉量為全樹總量的10%~15%,最多不能超過30%,不然影響花芽的分化。
(2)摘袋后4~8天進行轉果,摘袋后8天以內(雨天除外)是果實陽面著色期。摘袋后4天,果實陽面幾乎全部上色。此時將果實輕轉180°,陰面轉至陽面,15~20天內,陰面也會全面著色,轉果應選在陰天、多云或晴天早晨或下午進行,避免中午日灼。對果柄短的品種和高海拔晝夜溫差大的地區,也可進行2次轉果。先轉90°,7~10天后向同一方向再轉90°。
(3)摘袋后,立即在樹盤,樹主干各鋪一長條白色反光膜,用繩或塑料土袋壓實。反光膜可使樹冠內平均相對光照強度提高70%以上,能使樹冠下部0.5~1米冠內直射光增加18.6%~34.1%,反射光比對照樹增加5倍,下垂果萼洼著色率達98%,全紅果率達85%。
(4)采前40天和25天,各噴1次增紅劑1號200倍液,噴后7天便可見增色效果。果實增色和果園管理水平關系密切。果園增施有機肥,多施磷、鉀肥,特別是8月份,可連續噴2~3次0.3%磷酸二氫鉀或天達2116、斯得考普、碩豐481等葉面肥,9月份以后控氮,控水,都非常有利于果實著色。如能加上著色期晝夜溫差10℃以上,有小雨且早、晚有露水和通風透光的優良環境條件,對果實著色有促進作用。
(5)果實套袋后,隨著果實的不斷增長,鈣和一些營養物質大量消耗。摘袋后至采收前,果實仍有一段外露期,所以,在果實摘袋后2~3天,及時噴1次果面凈300倍液,以保護果實。如果摘袋后遇到陰雨連綿,多雨之秋,果實容易遭受黑點病,苦痘病,痘斑病,輪紋爛果病和裂果等侵害干擾,在摘袋后2~3天,應噴天達2116、納米欣或金力士加重鈣進行預防,如果摘袋后果面已經出現黑斑、黑點、輪紋爛果,可在摘除袋后2~3天噴1次內吸性鏟除殺菌劑,如多抗霉素,金力士等,防止病害蔓延。但噴藥必須在采果前25~30天完成。噴藥補鈣必須噴到果面上,而且還必須噴細,噴均,噴周到。
(6)套袋果由于見光少,含糖量降低1度。因此,除多施有機肥,增施磷、鉀肥等綜合管理外,可適當推遲采收7~10天,以利增糖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