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多數中國人還是傾向于使用蹲廁,寧可站長隊等蹲廁也不選擇坐廁,而西方人更傾向于坐廁。那么,哪一種更好、更衛生、更健康?排除個人因素,還有哪些客觀理由讓你選擇其中一種而放棄另一種?
《中國日報》也曾發表過一篇題為《大資本流向改善廁所環境》的文章,其中介紹道:自2005年以來,中國已經花掉了兩千九百萬美元用于修繕約14,500個公共廁所。那些大牌子、高規格的坐位馬桶越來越受到追捧,價格從150美元到6000美元不等,每年約占了中國坐廁市場的5%還要多。
蹲還是不蹲?
其實,之前已經有太多關于淘汰坐位馬桶的文章。比如說:坐位馬桶讓恥骨直腸肌引導直腸收縮拉緊并擴張,而這個姿勢很可能造成不完全排泄,以致廢棄物在乙狀結腸內堆積,給乙狀結腸造成更大的壓力,并導致痔瘡的出現。另外,收縮拉緊這個動作需要屏住呼吸壓低橫膈膜來完成,反復的收縮拉緊已被認定是造成胃食管返流和食管裂孔疝的主要原因。恰巧這兩種疾病在西方的發病率相對較高。
相反,蹲位則通過自身重力使直腸壓迫大腿,這樣既為排泄提供了充分的壓力,又能讓恥骨直腸肌得到放松,以便于更加順暢地排泄。另外,蹲廁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不需要與坐便器有任何接觸,這是一件多么讓人省心的事情啊!
坐廁傳染疾病:真的假的?
如果你正在使用坐位馬桶,你會擔心因為坐在上面而受到感染嗎?你會因此而感染性病嗎?
答案當然是“不會”。僅憑上一次廁所就能感染疾病,估計這事只有發生在恐怖電影里。事實上大多數性傳播疾病的微生物都不能在人體外存活。
良好的如廁習慣
你真的會使用坐廁嗎?對此,我表示懷疑。
你知道嗎,更多的人往往通過無意中接觸廁所門把手、沖水按鈕以及別的被污染區域后沾染病菌。糟糕的個人衛生習慣、草率的洗手等都是導致疾病感染的根源。與坐廁相比,人們更容易從廁所的門把手處沾染病菌。不妨回憶一下我們如廁后都做了那些事。上完廁所、沖水、洗手、最后是打開廁所門出去。呵呵,你知道這是為什么了吧。
而對此,我的建議是:如果可能請用腳按下沖廁按鈕,以避免用手觸碰到任何東西。洗完手后,墊著擦手紙來關掉水龍頭,然后再用這張紙墊著手去推開洗手間的大門!在使用坐廁時注意,沖水的同時,細菌可能會被釋放到周圍的空氣中,所以一定要蓋上馬桶蓋子并盡快離開。因為開著馬桶蓋沖水可能導致大量細菌散布到空氣中,而這些細菌會停留在周圍任何物體的表面上,請謹記這一點!
另外,你需要注意的是牙刷,毛巾,隱形眼鏡之類的東西至少放在距離馬桶3英尺遠的地方,最好是儲藏柜里;掛在衛生間的毛巾要隔幾天洗一次;馬桶及其周圍的物品必須定期用熱水和消毒液徹底消毒。
Doctor Richard Saint Cyr
圣西睿智醫生
來自美國的全科醫生,目前在北京和睦家醫院工作,他能為所有年齡段(包括新生兒和兒童)的患者提供幫助。
登錄www.myhealthbeijing.com可以閱讀到圣西睿智醫生的更多文章,同時也可以關注他的新浪微博:weibo.com/daniudai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