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我國流通業獲得突破性發展。2011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8.4萬億元,是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1559億元的116倍;2011年全國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3560億元,是1978年162元的84倍。我國流通業現已初步形成了全面開放、主體多元、業態多樣的流通體系,有力地推動了經濟運行中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最活躍的力量,并正在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在擴大內需、引導生產、促進消費、惠及民生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在促進流通業快速發展中,各地人民政府及商業服務業部門、商協會等做了大量的開拓性的工作,積累了一些經驗。
一、充分認識流通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將其列為重要發展規劃并著力進行打造
北京市委、市政府立足于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建設,提出了要把打造國際商貿中心作為北京市商貿領域科學發展的戰略方面,并出臺了《關于加快國際商貿中心建設的意見》,制定了“十二五”國際商貿中心建設發展規劃,提出了流通領域“便民利民、促進發展、服務全國、輻射世界”的發展定位,為商貿領域發展勾勒了宏偉藍圖。天津、上海、重慶等城市也對流通業的發展制定了發展規劃。
二、把發展便民利民商業服務業體系放在首位,并給予政策支持
便民利民是流通業發展的根本宗旨。因此,近幾年各地在發展便民利民商業服務業方面都有較大的投入。
一是發展社區商業服務業。不少城市提出建設10分鐘或一刻鐘“社區服務圈”便民服務網絡。如重慶市構建了以城市核心商圈為主體,以社區便民商圈、鄉鎮商圈為基礎的全市商業發展格局。北京、天津、廣州、沈陽、大連等城市,按照規劃在社區內規范建設生鮮超市、便利店、早餐點、菜市場、洗衣店、理發店、沐浴休閑、再生資源回收點、家電維修、家政服務等服務設施,方便了居民消費。沈陽市目前連鎖經營已覆蓋商貿、餐飲和和生活服務三大領域,25個品種,僅餐飲、住宿、沐浴、家政、典當、理發、拍賣等便利店達4.5萬家,從業人員46萬,實現了購物、餐飲、家政、修理、信息等一站式服務。
二是發展鄉鎮商貿服務中心和超市、便利店。寧波市通過3-5年,培育和建設30個鄉鎮商貿中心;浙江省從去年開始利用廢舊集裝箱改裝為小型超市,安裝到農村廢棄地取得成功,現已發展到200多個,既做到了廢物利用,又方便了農民消費,很受歡迎;北京市持續推進“一鄉一集市”改造建設工作,已建成178個集市,實現了郊區縣所有鄉鎮全覆蓋;沈陽市已建成農家店2700多個,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7000多人;重慶市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縣縣有商品配送中心,鄉鄉有連鎖經營超市,村村有便民放心商店”的全覆蓋目標。
三是以批發和零售為切入點,創新發展農產品流通體系,穩定市場供應。遼寧省運作了“雙百市場”工程,三年內建設100家大型農產批發市場、100家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現已基本完成,安排就業人員6.8萬。石家莊市已建成60個標準化菜市場,每個菜市場以服務2平方公里為標準,總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對驗收合格的標準化菜市場,每個扶持200萬元,并在3年內免交所有行政事業性和經營性收費。大連市建設包括農產品、水產品,糧食、花卉等在內的十大類商品交易市場,新建、改建200個標準化農貿市場,市財政每年拿出一億元支持市場基礎設施建設。
三、加強品牌建設,引領流通發展
品牌建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培育自由品牌,二是引進外部品牌。
浙江省人民政府2011年出臺了《關于加強服務業品牌建設的實施意見》,全省在兩年內培育200個左右的省級以上服務業品牌,如著名商標、知名商號、名牌、老字號等,并力爭將一批服務產品企業躋身國家乃至國際知名品牌行列。為了實現這一計劃,該省出臺了包括土地供給、資金補助、信貸擔保、企業發行債券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在品牌引進方面,至2011年11月,世界500強企業已近200家落戶重慶;三星、樂賓百貨等150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天津;29家國外奢侈品名牌企業落戶鄭州;北京已吸引了700多個國內“名、優、特”品牌落戶,外資零售店3700多家,其中品牌專賣店1480家,國際頂尖品牌100強中有90家已進入北京。
四、發展特色流通方式,滿足多元化消費需求
特色流通方式主要是以特色商業街、特色店鋪、特色產業聚集區、老字號等特色經營為重點的商業格局,在吸引消費者方面極具魅力。據中國商業網點建設管理聯合會商業街專業委員會統計,截止2011年底,我國縣級以上城市商業街已達5000多條,總長度3000多公里,總規模2.5億平方米。石家莊市從前年開始重點打造風格迥異的14條商業街,以繁榮城市生活;天津市已有34條各具特色的商業街,“十二五”期間還將再打造30條商業街;杭州市在清河坊為代表的老9條特色商業街的基礎上,又著力打造以南宋御街為代表的9條特色商業街;成都市青羊區打造了以寬窄巷子等為代表的16條特色商業街;青島市市北區打造了以青島啤酒街為代表的17條特色商業街;廣東省東莞市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打造了26條商業街,覆蓋了19個鎮區。加之?“中華老字號”企業和黃金珠寶、古玩藝術品、家居建材等專業化經營區域的發展,既突出了歷史文化、民族風情,又與現代、國際時尚元素融合,進一步滿足了國內外賓客的多元化需求。
建設特色產業集群也是促進流通業發展的重要方式。近兩年來,許多省市都已建成或正在建設特色產業集群。山東省將在“十二五”期間培育100個百億元的特色商業集群,重點發展肉制品、海產品、蔬菜深加工等100個年銷售收入過100億元、40個過50億元的特色產業集群;對16個設區的城市每個市支持1000萬元,重點培植為100個過百億元的特色產業集群服務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中心。
五、發展新興商業服務業方式,擴大消費需求
創新發展模式,發展新興產業,是近年來各地發展的一種傾向。一是發展“夜經濟”。河北省2010年提出了“擴大夜消費,做旺夜經濟”的要求,并對開展夜經濟中的用電價格給予優惠。石家莊市隨即出臺了《關于豐富市民夜生活,發展省會夜經濟的意見》,把夜間商業網點納入到了市總體規劃,夜經濟用電電費由政府埋單。杭州市政府出臺政策,對夜市舉辦者給予高額獎勵,同時計劃在3年內建成19條夜市街,以拉動消費,擴大內需。
另外,大力發展網上銷售等現代業態。深圳市在3年內培育100家銷售過億元的電子商務企業。北京市在全國較早地提出了《關于促進網上零售業發展的意見》,加快電子商務聚集區的發展,2011年前11個月,網上商店零售額達223億元。
六、加快培育內資大型流通企業
發展現代流通業,既需要形成千百萬充滿活力的中小企業,更需要造就一批大型骨干企業作支撐。抓住流通領域的大企業,就可以“綱舉目張”。因此,近幾年各地比較重視培育大型流通業。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統計,2011年我國銷售額過千億的有4家,即江蘇的蘇寧(1947多億元)、北京的國美(1809多億元)、上海的百聯集團(1489.9多億元)、大連的大商(1101多億元);銷售額過百億的55家,比上年增加10家,這些大型流通企業的特點是跨區域發展和加大二、三級市場的開發速度,如蘇寧電器已在海內外開設1724家連鎖店,國美開設了1737家,百聯開設了5886家,以百貨為主的大商集團發展了170家大中型店鋪。
引領中國民族商業創新發展的大商集團,從大連商場一這單店,發展成為在全國12個省60多個城市擁有170家大中型店鋪、總建筑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米、員工總數22萬人、供應商近10萬家、全年銷售收入超過1000億元的大型百貨企業集團,成績令業界矚目。多年來,大商集團不斷創新,創造了多業態、多商號的混合發展模式,并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跨區域整合民資商業資源,以連鎖形式在全國范圍內密布店網,不但實現了零售業可貴的規模優勢,而且在做大的同時注重將企業做強,起到引領百貨業健康發展的作用。
七、商會、行業協會對促進流通業的發展發揮了很大作用
目前,中國商業聯合會代管的全國性專業協會有39個,全國各省、市區也大都成立了商業聯合會或行業協會。這些行業組織近些年的工作十分活躍,開展了大量的促進流通業發展的活動。如開展行業調查,向政府及時反映行業訴求,提出政策建議;加強市場統計分析和預測,為政府決策提供有關數據;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指導行業和企業依照相關標準生產、銷售和服務;加強流通領域人才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舉辦展銷會、交易會,為企業發展搭建交流平臺;舉辦零售商大會、年貨購物節、美食文化節、廚師節等活動,營造商品流通和優質服務氛圍,擴大消費,惠及民生;規范市場秩序,提供寬松的投資環境;集聚培訓流通業專門人才,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加大保護知識產權力度,依法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開展優質服務活動,惠及百姓生活;強化誠信經營,促進信用消費,等等。這些活動的開展,為流通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