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庫經收工作是國庫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組織收納預算收入的重要環節。作為國庫經收處的各金融機構,隨著各項業務的發展以及管理模式和操作流程的變革,其國庫經收業務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因此,如何進一步研究國庫經收處現狀,深入分析存在的問題,制定有效加強國庫經收處監管的新對策,成為各級國庫面臨的一項新課題。從國庫經收處業務發展新特點、深入分析監管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強國庫監管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國庫經收處;監管;對策
中圖分類號:F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0-0019-02
一、當前國庫經收處業務發展的新特點
1.行內系統電子化程度普遍提高。當前,各商業銀行業務系統不斷升級換代,核算模式逐步集中,在目前國庫經收處普遍推行柜員制模式下,預算收入業務不再是直觀的繳款書,而是轉化為電子信息的傳遞、清算、存儲,無論是業務處理速度還是國庫經收處職能的發揮均提供了高效的操作平臺。
2.財稅庫銀橫向聯網系統的推廣應用。隨著財稅庫銀橫向聯網系統的上線運行,國稅、地稅95%的稅收收入均通過TIPS系統自動入庫,金融機構代理國庫業務電子化程度普遍提高,其他如現金繳稅、未納入橫向聯網系統的財政部門紙質繳款書等業務量逐漸減少。實行橫向聯網后,繳款人、征收機關、銀行直接簽訂三方協議,繳款人實時扣稅、批量扣稅業務均通過TIPS系統自動完成從扣款到入庫的全過程,這一質的飛躍真正減輕了國庫經收人員的工作量,規范了稅款入庫行為,避免了人工延壓稅款問題。
3.效益最大化為首要經營發展目標。金融機構由以往的存貸款利差收入占絕對比例,逐漸演化為以理財業務、代理業務、承兌業務等中間業務收入占比不斷增加。在此前提下,國庫經收處代理國庫業務因無效益或微利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對國庫經收處監管中發現的主要問題
1.國庫經收處履職不到位,違規操作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一是目前金融機構會計核算業務普遍實行柜員制,通過采取不同金額的授權,實現對柜員的操作控制,這客觀上對國庫業務的記賬、復核等內控風險防范制度無法落實,因而賬務處理中的“一手清”現象難以避免。二是國庫經收處內部管理松懈,經辦人員對國庫經收業務流程和操作辦法不明確,規范辦理意識淡薄,對繳款書缺乏必要的審核,放任要素不全、預算級次錯誤、科目填寫有誤、印章加蓋不規范、漏蓋印章等問題繳款書流入國庫,一方面增加了國庫部門柜面監督的工作壓力,另一方面由于繳款書的退票而延緩了預算收入入庫速度。
2.國庫經收處科目設置與使用不規范,加大了國庫監管難度。按照《 商業銀行、信用社代理國庫業務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令[2001]第1號)第12條的規定,國庫經收處收納的預算收入,一律使用“待結算財政款項”科目下的“待報解預算收入”專戶進行核算。而在監管實踐中發現,有的國庫經收處在開發橫向聯網系統業務程序和賬務系統操作流程時,不按規定設置和使用“待結算財政款項”科目,存在系統設置缺陷;有的行為逃避國庫監管,放任經辦人員違規操作,將本應反映在“待結算財政款項”科目“待報解預算收入”專戶中的預算收入納入“暫收款項”、對公存款等科目下進行核算,導致延解、占壓、挪用預算收入問題屢禁不止。
3.橫向聯網模式下,國庫經收處延解稅款出現新變化。正常工作日上午,國庫必須在收到清算銀行通過支付系統匯入資金的同時,與TIPS系統清算國庫與清算銀行、清算國庫與收款國庫對賬信息核對一致后,才能辦理預算收入電子信息數據的入庫。由于部分清算銀行向清算國庫劃款不及時,導致清算國庫向收款國庫劃款不及時,甚至影響到當日各級收入的報解入庫。但國庫與國庫經收處(清算銀行)之間缺乏有效地制約機制,加之有的清算銀行人員業務不熟,錯劃、誤劃、漏劃橫向聯網清算資金現象時有發生,為確保稅款及時入庫,國庫人員只能通過電話催辦方式解決,工作非常被動。
4.數據集中和賬務處理電子化,掩蓋了國庫經收處不規范問題。目前,各國庫經收處行內系統集約化程度普遍提高,全省乃至全國數據集中模式下,其業務處理信息需要有權人員通過后臺數據庫申請下載方式獲得,電子信息下載后允許人工編輯,因此,現場檢查過程中,監管人員對提供的賬務資料或交易流水電子信息,在有限時間內無法分辨全面性和有效性,很難發現經收處通過現金科目空轉方式逐級歸集到管轄行或通過預算收入過渡戶人為占壓、延解稅款的問題,導致延壓預算收入問題難以被發現。
5.非稅收入在財政專戶或過渡戶中長期沉淀,造成延解預算收入問題。目前已經納入預算管理的非稅收入大量歸集至財政專戶或其過渡賬戶,財政部門基本未按照十日內劃繳國庫的規定辦理,由于國庫經收處只能依據財政部門開具的繳款書劃繳國庫,因而非稅收入普遍存在滯壓、延解入庫現象。同時,國庫經收處代理業務收益小,耗時費力,在追求效益型的大環境下,各國庫經收處普遍將財政部門的專戶存款余額納入考核任務,從而對財政部門滯留、延解入庫行為持放任態度。
6.對國庫經收處檢查輔導缺位,導致經收處違規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多數情況下,各級國庫限于人員不足的壓力,組織開展對國庫經收處業務檢查的頻率原則上一年一次,同時,由于基層國庫部門人員少,現有人員只能應付日常核算業務,很難抽出時間專門從事國庫經收業務檢查輔導,導致國庫經收處人員在不了解國庫制度、或對國庫制度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就從事國庫經收業務,難免發生違規操作現象。
三、對策與建議
1.建立國庫經收處備案管理制度,規范代理行為。首先,建立國庫經收處資格備案制度。在明確國庫經收處范圍的基礎上,對于橫向聯網清算銀行由各商業銀行二級分行提出申請,報人民銀行中心支行進行資格認定;對于各國庫經收處由經辦行提出申請,經轄屬人民銀行初審,報人民銀行中心支行備案。其次,建立國庫經收業務流程備案制度。凡是辦理國庫經收業務的商業銀行,必須制定詳細的業務操作流程,并向人民銀行國庫部門備案,以便國庫部門及時掌握經收業務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監督管理。
2.創新國庫經收處非現場監管制度,增強監管力度。一是建立國庫經收處非現場監管質詢制度。將日常柜面監督工作中發現的國庫經收處業務不規范、清算不及時或操作異常問題,及時向國庫經收處送達國庫業務非現場監管質詢書,要求被質詢行在一定的時間內對質詢事項進行確認并書面反饋,國庫根據反饋情況做出相應的處理;二是建立國庫經收處非現場監管資料報送制度,通過延伸監督視角,促進國庫經收處加強內部管理,正確使用科目,準確處理賬務,及時清算資金,規范國庫經收業務操作行為。
3.強化對國庫經收處現場檢查力度,杜絕違規行為。人民銀行通過采取現場檢查和非現場檢查、突擊檢查與定期檢查相結合等方式,確保每年有效開展對國庫經收處的檢查監督,并將檢查情況及時向被檢查單位反饋,同時抄報上級國庫和財政部門,確保各部門及時把握轄內國庫經收處的業務現狀,實現檢查資源共享,形成監管合力,徹底糾正國庫經收處的違規行為。
4.完善對金融機構監督考核評價機制,促進合規經營。以柜面監督、征收機關反饋和社會舉報的信息為突破口,將國庫經收處代理國庫業務行為納入全行對金融機構監督考核評價內容進行考核,并按季度反饋考評結果,通過約見談話、現場檢查、督促整改等方式,促進國庫經收處高效履職;同時,建立國庫監管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召開財政、稅務、國庫經收處等部門參加的國庫經收處監管工作會議,通報國庫監管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制定具體措施,全面規范國庫經收業務行為。
5.建立國庫經收業務利益補償機制。建議財政部門和人民銀行制定明確合理的國庫經收費用標準,建立國庫經收業務利益補償機制,向辦理國庫經收業務的商業銀行、信用社、外資銀行等金融機構支付合理的代辦費用,以彌補國庫經收處的業務支出成本,提高金融機構國庫經收業務的積極性和自律性,保障稅款及時、安全、完整入庫。
6.盡快實現財稅庫銀橫向聯網系統的全覆蓋。借助目前TIPS全面推行的功能優勢,充分發揮人民銀行在預算收入收納、報解、入庫環節中的職能作用,將財政、國稅、地稅、海關收入全部納入橫向聯網系統,實現數據信息實時傳送,預算收人資金直接解繳人庫,徹底解決目前國庫經收處手工處理業務流程中存在的問題,真正提高預算收入的入庫速度和準確率。
7.加強多層次國庫業務培訓,提高人員素質。一是國庫監管人員檢查技能培訓。針對國庫經收處檢查中發現的問題,不斷加強對全轄國庫人員現場檢查技能的培訓,通過檢查與調研相結合、檢查與培訓相結合等方式,豐富國庫人員檢查手段,提高現場檢查能力。二是對轄內國庫經收處業務培訓。通過舉辦國庫業務培訓班、座談會、聯席會、業務競賽等方式,切實提高國庫經收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履職能力。三是督促國庫經收處開展自身業務培訓。加深臨柜人員對國庫經收業務各項規章制度的理解,增強風險防范意識,規范國庫經收業務行為。